即时新闻

深圳践行生态文明 建设“天蓝水清”美丽城市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8月25日        版次:A02    栏目:聚焦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一周年    作者:宋王群

     “天蓝水清”已是深圳亮丽名片 羊城晚报记者 王磊 摄

  羊城晚报记者 宋王群

  

  在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深圳,当地民众已经习惯了这里的“蓝天绿水青山”,并积极参与到生态保护行动中。

  深圳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打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充分发挥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优势,加快补齐污水收集和污水处理效能“两大短板”,全面消除黑臭水体,严守生态红线;深入实施“深圳蓝”行动,推进大气质量向国际一流迈进,力争在美丽湾区建设中走在前列。

  

  “母亲河”水清岸绿

  

  每逢天气晴朗的周末,深圳南山区“母亲河”——大沙河畔都会人流如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纷纷来到大沙河生态长廊,散步、骑车、观景、练划艇。大沙河生态长廊从长岭陂水库泄洪口至大沙河入海口,全长约13.7公里,总面积约95万平方米,于2019年11月6日全线贯通、正式开放。水清岸绿的美景让人惊叹不已。

  茅洲河则被称为深圳的“母亲河”。曾几何时,水体污染曾让茅洲河黯然失色。2016年以来,深圳共投入330亿元开展茅洲河治理。2019年11月5日最新监测结果显示,茅洲河下游共和村国考断面氨氮、总磷同比分别下降40.9%和42.6%,达地表水V类标准。如今,茅洲河不少干支流河段水质清澈,河两岸草木葱茏、绿道蜿蜒,人们在户外悠然慢跑健身,一派宜人的岭南水乡风情。

  茅洲河和大沙河恢复水清岸绿可谓深圳治污的一个缩影。一年来,深圳河流水质实现历史性突破,通过综合治理,全市159个黑臭水体和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五大河流全面达标,310条河流水质全面提升,饮用水源100%稳定达标。

  

  致力建设“无废城市”

  

  今年6月24日,生态环境部“无废城市”技术帮扶组线上帮扶评估会议在深圳召开。会上,生态环境部“无废城市”技术帮扶组专家认为,深圳“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创建经验丰富,亮点很多,“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创建取得阶段性进展。

  一年来,深圳成功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深圳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围绕生活垃圾、建筑废弃物、一般工业固废、危险废物、市政污泥、农业废弃物六大类固体废物和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方面保障措施,系统构建十大体系,提出58个建设指标,设立100项建设任务。目前,58项建设指标已初步完成28项,100项建设任务已完成47项。其中,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系统覆盖率、医疗废物收集处置体系覆盖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污泥无害化处置率、环境公共服务单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购买率等6项主要指标达到100%,生活垃圾填埋量实现趋零填埋,房屋拆除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98%,相关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

  

  今年4月27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发布2019年度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2019年,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水平,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国家一级(优)和二级(良)的天数共332天,占全年监测有效天数(365天)的91.0%。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9,连续7年排名前十。

  今年以来,深圳空气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深圳蓝”成为常态。1月至5月,深圳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第4,仅列海口、拉萨、珠海之后;PM2.5浓度为21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2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8.7%,6项指标全面达标,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

  一年来,深圳坚持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不断擦亮“深圳蓝”闪亮名片,“深圳蓝”已经成为了深圳空气质量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