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清北毕业生下基层的背后 是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8月25日        版次:A07    栏目:世相评弹    作者:孙梓青

  □孙梓青

  

  近日,一份杭州余杭区招聘公示的截图在网络上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截图显示,在这份长长的名单中,清一色是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其中不乏有清北的毕业生去街道办事处工作。据《钱江晚报》核实,这份名单是2018年初招聘人员的公示名单,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清华北大的学生来街道工作并非大材小用,而是余杭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8月21日钱江晚报)

  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学府的学生愿意到区县基层政府部门工作当然是件好事。就个人成长而言,基层工作能够锻炼这些优秀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到“象牙塔”之外社会的复杂性;从干部队伍建设的角度而言,这些毕业于名校的毕业生们能够有效改善干部队伍结构,提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地方治理的层面上,这些名校学生通常具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他们带来的新思想、新方法能够提升地方治理的现代化水平。目前,从国家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项目,例如“选调生计划”、地方人才引进、“大学生村官”项目等,鼓励和引导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工作。

  据了解,在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福利待遇并不低。相关文件显示,余杭区面向清北招聘的政府雇员(非编制)最低年薪为35万元,最高达到50万元。这也难怪该项目的被录用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收入符合自己的预期”。然而,全国又有几个区县能够提供如此高的福利待遇呢?又有几个区县能够有财力、物力像余杭区这样去清华、北大等重点高校作推介?在全国大多数区县,特别是西部偏远地区,年薪不足10万元的基层公务员恐怕不在少数。

  巨大的收入鸿沟将产生人才的虹吸效应,也进一步加剧了地区间人才分布的不平衡。表面上看,清北学生愿意下基层是件好事,但是这些人才最终还是流向了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其结果是产生地区之间“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通过高福利待遇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地方治理水平得到更大的提升,而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则依然面临人才匮乏和人才流失的问题,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人才不足的困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的“不平衡”依然是当前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在毕业生的角度而言,“择良木而栖”,选择收入高、福利好的工作无可厚非。从余杭地方政府的角度而言,以政策和工资的杠杆吸引高素质人才来基层工作,是提升地方治理水平的重要方式。但是在更深的层面上,在清北毕业生下基层的背后,则是形成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之一。在引导优秀学子下基层的同时,如何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实现人才的良性流动,大概依然是政策制定者们所需要深思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