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微信里,有三个同学群,一个是小学群,一个是中学群,还有一个是大学群。在小学群里,我是一个见多识广,思想激进的人。我的小学同学,大多数在乡务农,或者做点小生意,在他们的眼里,读书时我是个学霸,工作后,走南闯北,遇事也多,识人也广,我在同学群发表的很多想法,在他们看来,都是比较激进的,前沿的,高冷的。 而在大学群里,我发言不多,比较沉闷,在我的五湖四海的大学同学看来,我在小城市呆得太久,已经差不多完全小市民化了,变得务实,保守,市侩,随遇而安。 中学我是在县城读的,大多数同学不是考大学,就是参军、考干、进厂,我们现在的生存状态差不多,大家对我的印象则基本介于这两者之间,说话办事,都中规中矩,踏实靠谱,老老实实的中年人一枚。 我是我,我又似乎不是我。在不同的圈子里,我,真的是不太一样的。 在我第一个工作单位,我算是个笔杆子。那是一家业务单位,但与我所学的中文专业并没有多少关联,我的业务能力,因而只能算是个半吊子。但我喜欢写文章,那时候单位里的大材料,也基本出自我的手,在那些老同事看来,我就是个大笔杆子。后来进了报社,都是文化人,都以文字为生,我的特长就一点也显不出来了,也没人会高看我的文字水平和能力,这时候的我,在众人的眼中,就是个怀才不遇的、偶尔发发牢骚的、郁郁不得志的人。 在很多同事眼中,我是个老愤青,愤世嫉俗;在朋友圈,我又是一个没什么原则的老好人;而在同在异乡求生存的老乡看来,我是个混得还不错的、乐于帮助别人的热心肠。 在我的儿子心中,我是个急脾气的人,容易生气上火,而在我的亲戚长辈心中,我是个孝子,对父母长辈百依百顺;在我的邻居眼中,我不怎么喜欢讲话,沉默寡言,而在我特别要好的几个朋友眼中,我就是个话痨子,尤其是三杯酒下肚,话就跟钱塘江的潮水一样滔滔不绝;在家门口菜市场里卖菜的贩子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买菜从来不问价,不挑拣,而在为我装修了两次房子的师傅看来,我是个一丝不苟又特别计较顶真的人;有人觉得我胆子特别小,站在10楼顶腿肚子都会发抖,有人又觉得我胆子贼大,敢开着个破车就自驾去西藏…… 有时候,我自己都犯糊涂,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是我多变,而是生活、环境、状态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