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学问与底线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8月30日        版次:A08    栏目:如是我闻    作者:李雪涛

    

  

  李雪涛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在昆山千灯镇看了顾炎武的故居之后,离开的时候,看到停车场墙上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这两句话,感触良多!这两句话是孔子在不同场合答复门人问难时所提出的主张,出自《论语》的《颜渊》和《子路》。

  顾炎武将二者放在一起,并融入了时代的特质,成了他的为学宗旨与处世之道。他说:“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顾亭林文集·卷三·与友人论学书》)

  因此,在顾炎武看来,“博学于文”是和“家国天下”之事相联系的,因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还包括广闻博见和考察审问得来的社会实践知识,二者相比较的话,他特别注重经世致用之实学的后者。

  顾炎武希望用羞恶廉耻之心来约束学者的言行,这是他所谓的“行己有耻”。其范围包括“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等处世待人之道。而明末清初一些学人寡廉鲜耻,特别是没有民族气节的行为,让他觉得学者应当将这两种品德结合起来。顾炎武的名言:“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出处同上)

  在我看来,通过孔子的话,顾炎武想要告诉当时的学人和士大夫,人既要有学问,行为也要有底线。读书的目的是使人明事理,如果一个时代连士大夫都厚颜无耻、趋炎附势的话,那这个民族不可能会有什么希望。因此他会说:“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日知录》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