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广东出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新政

增加行政磋商途径并配套司法保障措施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9月20日        版次:A02    栏目:    作者:陈亮、夏嘉欣、粤环宣

    

  羊城晚报讯 记者陈亮、实习生夏嘉欣、通讯员粤环宣报道:广东近日出台《广东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对于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森林等环境要素和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要素的不利改变,以及上述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带来的生态环境损害,该文件明确了损害赔偿案件调查与磋商、损害修复监督管理、赔偿资金管理、信息公开、事件报告等的具体办法,是对我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制度的建立健全。

  《办法》提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基本理念是“环境有价、损害必赔”。违反法律法规,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单位或个人应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生态环境损害无法修复的,实施货币赔偿,用于替代修复。

  《办法》明确,省政府、各地级以上市政府是我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权利人,省内跨地级以上市的生态环境损害,由省政府管辖;其他生态环境损害,由损害结果发生地地级以上市政府管辖。跨省域的生态环境损害,由省政府协商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赔偿权利人可指定其所属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水利、农业农村、林业等负有相关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职责的部门或机构,代表赔偿权利人具体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调查、磋商、诉讼、损害修复监督管理等工作。

  《办法》指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包括生态环境损害调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生态环境损害修复监督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管理等。其中,生态环境损害调查以分级分类、属地管理划分管辖权限,各级相关负有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的部门发现生态环境损害情形并报同级赔偿权利人同意后,及时开展全面调查。

  此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是指赔偿权利人或其指定的案件调查部门根据调查核实情况,就损害事实和程度、修复启动时间和期限、赔偿的责任承担方式和期限等具体问题与赔偿义务人进行磋商,达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的活动。

  省生态环境厅方面表示,磋商作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设计的重要环节,在以往主要通过公益诉讼司法途径追究损害赔偿责任的基础上,增加行政磋商途径,并配套对磋商协议司法确认、磋商与诉讼衔接等司法保障措施,有助于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埋单”的困局,更好地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权。

  《办法》还明确了适用范围为较大的突发环境事件,和在国家、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划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发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件的,以及其他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后果等情形。值得注意的是,涉及人身伤害、个人和集体财产损失要求赔偿的案件不适用本办法;涉及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适用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及相关规定;历史遗留且无责任主体的生态环境损害问题,由所在地政府纳入正常环境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