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少半根柱的千柱屋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9月20日        版次:A07    栏目:大美中国    作者:霍无非

     临廊木窗从前屋至后院,分区域刻了菊、竹、兰、梅四种花卉图案

     现今居此仍有七十六户,其中三十八户为斯氏后人,图为灶台

     住户贴上吉祥对联、福字,挂上大红灯笼,整个廊道都亮了

     车在千柱屋前四五百米处就得停下,这段路游人必须徒步

  

    文/图  霍无非

  

  距浙江省诸暨城约三十公里处有个东白湖镇,这里山林葳蕤,河溪清澈,抓一把空气,似乎都能沁润掌心。最引人瞩目的,是掩映其中的名人故居,错落有致的白墙黛瓦民宅小楼,田垄河沟飞起又落的翩翩白鹭,好一幅乡间风情画卷。

  我们要拜访的地方叫斯盛居,当地百姓简称其“斯宅”。它有一个形象的别称:千柱屋。顾名思义,这座宅屋多廊柱。

  从诸暨乘车约一小时便来到这里。车在千柱屋前四五百米处就得停下,为的是保护生态环境,这段路游人必须徒步。远观千柱屋,四周都是农田,南瓜圆,豇豆长,苞谷挺……到处都是绿。屋前小溪旁还有樟竹粗壮成林。千柱屋门口保留着一大块晒谷场,虽说未到收稻时节,场上显得有些空落,但放置着少许农具物什,旁有鸡鸣狗走。一股农家气息已扑面而来。

  千柱屋是个方形的高墙大院,墙有可对外观察的窗孔。其使用功能,应该类似粤闽赣交界客家聚居的围屋,平时互助,战时御敌。从建筑形状来看,这里又兼有江南叠状翘角的马头墙特征。

  清嘉庆初年,当地集官贾一身的斯元儒在此建宅, 这千柱屋迄今已经历二百多年风雨沧桑。正门处抬头,青砖门额上用九重篆刻的“于斯为盛”四字。字形外方内曲,据说是仿北宋书画大家米芾的字体。门额两边房檐瓦角上刻着人物、神兽的砖雕,堪称千奇百态,栩栩如生。主人生前定是嗜好风雅、热衷书卷。

  正门之外,两侧还有四个门口依次排开。其中五个门各接一条纵道伸向院内,院内以庄重肃穆的厅堂族祠为中心,那是进行议事、祭祀、族会等重要事项的场所。这似乎是中国式老宅院的固有格局。另三条横向的房廊通道与纵道交错、四通八达、近七千平方米的主建筑相连。大院套小院,处处房连房,抬眼见天井,收尽阳和雨。这建筑每一处都方正不斜,与正门上的九重篆字多么相像啊!我已能想见当年建房之大户,房多人丁旺,子孙跪膝旁,族人勤来往,和睦好相帮……尽享天伦乐的情形。

  在院宅里转,印象最深的当是数不清的廊柱房梁墙面,均用杉、松、楠等各种木材制成,古色古香。虽然年代久远,表皮褪色、斑驳,但配上住户贴的吉祥对联、福字,挂上大红的灯笼,色彩浓淡恰到好处,把有些幽暗的廊道都映亮了几分。那些笔直粗实的圆柱立地撑天,有的油光乌亮,大概没少让人伸臂合抱吧。叹为观止的还有镂空雕刻的屏式窗棂,图案端庄,刀功精细,能品琢出当时的设计理念,也可欣赏到工艺的炉火纯青。

  细致端详,竟有新发现。临廊木窗从前屋至后院,分区域刻了菊、竹、兰、梅四种花卉图案。问住户何因,得知是当年斯元儒把百余间房分给四个儿子,每一种图案为一子所有,是为标记。斗转星移,物是人非,现今居此的仍有七十六户,其中三十八户为斯氏后人。这古老的院宅已向外界敞开胸怀,但多姓人家仍睦邻相处。

  我很好奇的一件事,是千柱屋真有一千根柱吗?结果被告知只有九百九十九根半。千柱是个大约数。原来,有半根柱是建在一间大屋的阁楼上的,下面的厅堂不设柱,是为保持宽敞和美观,方便举办集体娱乐活动和红白喜事。瞧,这设计又涉及力学原理和计算方法。

  古代的工匠真是心灵手巧,一方人杰造一方佳境。

  

  《大美中国》栏目欢迎投稿。稿件要求以纪实性的图片为主,紧扣“大美中国”主题,内容不限,可人可景可物。投稿请发至邮箱:ywdmzg@163.com,并请以“大美中国”为邮件标题,同时提供个人信息包括联系电话、身份证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