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万福村里 看深圳精神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9月20日        版次:A08    栏目:湾区文评    作者:张陵

    

  □张陵

  

  作家吴君的新作《万福》是一部生动展现深圳原住民“一家两制”的长篇小说。小说真实地反映了改革开放,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的深刻变化,生动展现了深圳原住民的奋斗历程和时代的精神风貌,塑造出了一个个深圳人的形象。深圳特区建设四十年,《万福》的问世,恰逢其时,不同凡响。

  小说特地安排了一个真实的细节,当伤痕累累的游子回到家乡时发现,自己六十多岁了,还在为养老打拼,而这个年龄的万福村人,早已在村头的大榕树下纳凉打牌,享受社会的养老福利。两者鲜明的比较,令人信服地反映了深圳翻天覆地有变化,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老百姓谋利益,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小说整理出一份万福村的四十年大事记,虽是虚构,却折射出深圳四十年的发展脉络。

  潘寿良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男人。当年带着全家和朋友一起到香港,就是想用个人之力给大家带来幸福。到了香港,事与愿违,找不到工作,还和留在家里的朋友结下恩怨,可他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和自己一起过来的人。所以他比别人累,也比别人更有义气和凝聚力。靠着这种团队的力量,开拓了一片天地,积累了财富。

  在艰难的生活中,他始终恪守来自故乡的传统信念。一是绝不加入黑社会,还把好吃懒做的弟弟潘寿成,从黑社会里拉了回来。二是坚守传统道德,守住道德底线。他爱着阿珠,但知道阿珠爱的是陈炳根。所以,他尊重阿珠,绝无非分之想,只是无私地照顾阿珠,还把陈炳根的儿子潘田当自己儿子一样养。三是把所有的苦难扛在自己身上。家人朋友有难事,他帮忙却不考虑回报。外甥女阿惠嫁得不好,他以阿惠的名义寄钱回家救济亲人。四是深爱着自己的家乡。故乡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的现实,让他陷入了痛苦自责,他知道当年带着亲人们外出打工,没有给大家带来安稳的生活,反而造成了诸多不幸。

  在潘寿良的身上,表现出一个普通深圳人的坚强意志和美好品质。潘寿良这个形象,带着鲜活的地气,也带着美好的理想,是深圳文学中的新人物形象。这是作家思想艺术的创新突破,也是深圳文学的重要收获。

  深圳特区建设如火如荼,阿惠的命运却一直掌握在母亲的手里。阿惠的理想破灭后,她并没有逃跑,而是冷静面对现实,寻找生存之道,并主动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成为这个贫困家庭的主心骨,也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在舅舅潘寿良的帮助下,她用灵巧的双手做出了特色水饺,深受客人的喜爱,日子逐渐转好。阿惠坚忍执著的个性,与家族文化一脉相承。而她创造生活的灵气,则是改革开放时代赋予的精气神。她没有随波逐流,精神上更没有沉沦。她找到了自己的未来,由生活的被动者转为生活的创造者。作家在这个人物身上倾注了深厚细腻的情感,写出她个性的善、性格的美、品格的高。

  民者,国之根也。“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这是总书记饱含深情的一句话,他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再次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激励鞭策我们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做好民生工作。《万福》的意义不仅是讲述了一个深圳故事,更为重要的是展示出一种坚强坚定、创新求变的深圳精神,它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