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14岁乖乖女自伤身体竟因它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10月13日        版次:A14    栏目:    作者:张华、张欣、伍晓丹、韩羽柔

     图/视觉中国


  文/羊城晚报记者 张华  通讯员 张欣 伍晓丹 韩羽柔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精神心理科心理咨询师刘欢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症尤为高发,其表现往往比成人抑郁症更具有隐蔽性,产生的负面情绪以及导致的严重后果却容易被忽略,因此呼吁家长一定要有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识,注意尽早识别孩子心理状况的异常。

  

  [真实案例]

  

  一个月前,14岁的小君(化名)走进珠江医院心理咨询室,满脸愁容地坐在刘欢欢对面,还没说几句话,就开始止不住地流泪。小君左手的小臂上,一排细密的刀疤清晰可见。她对医生说:“我实在是太痛苦了,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让我从那种痛苦中暂时地解脱出来。”

  小君曾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就读于市重点中学,从小听话懂事,学习成绩优异。可自从六年级爸妈离婚,她跟着妈妈搬到另一个城市,一切都变了。小君开始厌学,慢慢地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不想跟任何人交流,脾气也变得暴躁,很容易对身边的人发怒。直到母亲带小君看医生,才发现孩子已经患有抑郁症。

  

  抑郁症是青少年致病致残主因  

  

  在很多人的眼里,抑郁症是承受工作、恋爱、家庭多重压力的成年人才会患上的心理疾病。其实不然,世界卫生组织在2014年发布的《全球青少年健康问题》报告中指出,在10岁至19岁的青少年中,抑郁症是致病和致残主要原因。

  有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而且年龄越来越低。每年接受精神心理疾病治疗的人群中,青少年约占四分之一。“然而结合临床经验来看,这个比例可能更高。”刘欢欢介绍,在2020年7月到9月这三个月中,珠江医院精神心理科青少年个案时数占所有心理咨询个案时数的48.7%,占比将近一半。

  

  临床表现比成人抑郁更隐蔽

  

  “国外学者研究表明,青少年抑郁症前兆可能是烦躁、易怒、无端怨恨等。”刘欢欢表示,他们常因为一点小事发脾气,尤其是在家里。他们还经常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与同伴交往减少、对以前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自尊心和自我价值受损、行为冲动偏激,有的甚至离家出走。

  更严重的,会在痛苦和煎熬中选择用伤害自己身体的方式作为反抗或者暂时的解脱,甚至觉得活着没意思,产生自杀的念头乃至行动。

  由于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缺乏警惕,意识不到孩子内心的挣扎、煎熬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也容易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家长学会和孩子平等交流

  

  如何尽早识别孩子心理状况的异常?刘欢欢提醒,如果发现孩子出现情绪上的明显低落、易怒等,同时伴随成绩下滑、睡眠问题,建议带孩子尽快到精神心理科就医。医生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是帮助孩子应对抑郁症的最有效方法。但是,只有医生的治疗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支持,尤其是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1.做学习型的父母:学习与青少年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他们在每个发展关键阶段的心理需求。

  2.尝试与孩子做朋友:以开放的心态倾听孩子所说的一切,确保孩子愿意谈论任何事情。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需要坚定地表达“我愿意倾听你的感受,并给予支持”。如果孩子一开始将你拒之门外,也不要放弃。因为对青少年来说,谈论抑郁症这一话题本身就非常困难。要理解并接纳他们的情绪,接受其正在经历的痛苦和无助就能让他们感受到理解和支持。

  3.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注意孩子的情绪及行为的变化,善于发现孩子生活中的暴躁、低落情绪及行为怪异的苗头。孩子一旦表现出与以往的明显不同,一定要高度重视,要及时沟通、及时就医解决。

  最后,刘欢欢特别提醒广大家长,青少年虽然表现得叛逆抗拒,但其实内心非常渴望得到关注和尊重,渴望在痛苦时能得到支持与帮助。父母要学会和孩子形成一种平等的交流关系,给予孩子自由探索的一定空间,这样孩子的内在人格才会长成一棵茂盛的大树,才会成为一个健康成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