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越秀推动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10月15日        版次:A10    栏目:    作者:谭铮

    俯瞰越秀

      杨匏安故居陈列馆

  

  文/羊城晚报记者 谭铮  图/钟涌 苏卓健

  

  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双节”,广州的红色文旅成了市民与游客争相体验的新热点。数据显示,10月1日至8日,全市纳入监测的12家重点红色景区共接待游客45.82万人次。其中2019年5月才开门迎客的杨匏安旧居陈列馆举行的“点燃理想之光”红色研学活动也吸引了不少市民与游客前来“打卡”。

  杨匏安旧居陈列馆,正是在广州市越秀区的一条古巷里。越秀区是中国近现代革命重要策源地,在总面积33.8平方公里的越秀,集聚着大量的红色文化资源。据统计,区内有历史建筑260处、红色遗址31处,占全市1/3。越秀,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如何让这些红色史迹“活起来”,通过它们将历史与当下连接,激活“广州红”?越秀区摸索出自己的路径。

  

  百年家祠换新颜 完美融入居民区

  

  杨匏安旧居陈列馆被市民亲切地称为“杨家祠”。然而,在过去数十年的时间里,这座位于越秀区越华路、有着光荣历史的百年祠堂并不为人所知。据周边的老街坊回忆,在修缮改造前,杨家祠周边巷道里残旧的电线与新搭的通信线路纵横交错,通风口、市政水管、水表箱排列毫无章法可言。

  德博文化发展(广州)有限公司设计中心的李巍,是杨家祠修缮工作参与者之一。他告诉记者,修缮前,杨家祠被当做民房使用了几十年,“初见时可以用断壁残垣、面目全非来形容。”李巍说,“当时这里(杨家祠)上下两层,在130平方米的使用面积里,有4户人家在此生活。”与此同时,祠堂后座的建筑已不复存在。

  如何恢复昔日遗迹的荣光?经过145天的不懈努力,在各方通力合作之下,杨家祠修缮完工。展馆在祠堂北墙上通过写实绘画与VR呈现的虚拟手段,“复原”了杨家祠后座与相邻天井的原貌。在修缮过程中,李巍他们还在离地80厘米深处,发现了属于原有建筑的条石30块。李巍说:“秉承着修旧如旧的理念,我们在这些条石所在处做了原地原样的提升,尽最大努力保持建筑的原貌。在建筑内部,全屋木结构部分都不使用钉子,所有管线根据背景色进行‘伪装’。”

  在李巍看来,修缮要修旧如旧,秉承着“最小干预”的原则,“这不仅仅是对建筑物的最小干预,还有对周边居民生活的最小干预。”他指着门前那棵巨大的石榴树告诉记者,石榴树的下面其实是一个集水井。据了解,经过数十年的城市建设,杨家祠周边地面已经抬升了许多,杨家祠反而成了这一片最低洼的地方。李巍说:“为了不让它在暴雨期间成为雨水的聚集区,我们设置了专门的抽水设备。但我们不是把抽出来的水排到街坊使用的管道当中,因为这也会对居民使用的排水管道造成压力。所以我们特意造了这个集水井,并通过专门的管道把积水排放出去。我们希望一个遗址的修复不给周边的居民增添麻烦,而是更好地将其融入居民生活中,给居民增添一个新去处。”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建设工程总包部部长袁学松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提到,一般的微改造主要是保民生,在保民生的基础上再进行品质化提升,包括三线下地、雨污分流、脏乱差的整治和处理。但红色遗迹周边微改造除了品质化提升,还要从古建筑出发还原历史。

  今年的10月10日,广州杨匏安旧居活化利用项目入选2020年度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名单。这个沉寂百年的祠堂,在老城古巷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街巷里的红色印记,打造流动的红色课堂

  

  如果说杨家祠只是越秀区红色文化的一个点,那坐拥九个红色史迹的珠光街则把这些点串成了一条线。中共广东区委旧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等 9 个红色史迹点在珠光街辖区聚集,使得珠光街成为广州市红色景点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据了解,在此前珠光街举行的全面加强基层党建暨红色文化传承示范街创建工作会议上,越秀区红色文化传承示范街创建工作正式启动。广州市委党校王超教授当时就提到,珠光街辖区的革命史迹所凸显的革命活动主题聚焦的核心就是国民革命,同时又涵盖了党的建设、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等主题。他把珠光街比喻成国民革命时期的 “北京长安街”,分布着众多的“首脑机关”“权力机关”“指挥机关”,许多重要的会议、重要的部署、重要的探索都是从珠光街发出的。

  如何创建红色文化传承示范街?越秀区珠光街党工委书记王卫国表示,他们将紧扣珠光街地区红色资源密度大、数量多、等级高的街情实际,以社区微改造为契机对 “红色之旅 ” 上的史迹点及周边环境进行优化。

  记者从珠光街老旧小区(社区)微改造办公室了解到,从2017年开始,为了更好地完成微改造工作,微改造办公室负责人带队向区房管局、建设局和其他工程类国有企业等富有工程管理经验的单位走访学习,吸收工程管理的经验,在保护好红色史迹的情况下,对社区内青云直街、仰忠街、文德西路、文明门、文艺里、玉带濠、玉带濠牌坊等主要社区干道完成道路升级改造工程,从道路到建筑外立面,从加装楼道扶手到增添节能感应灯,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环境变好的同时,珠光街对于在街巷内打造红色印记也有了更多的想法。他们以“新时代越秀讲堂”这一“家门口”的红色学堂为中心,联动辖区内红色史迹点,打造10分钟“流动红色课堂”,增强党性教育情景感;以辖内清水濠小学为试点,创新开展“红色故事会”“红色史迹写生”等“红色学堂”进校园活动,实现“红色教育小手拉大手”。此外,珠光街还通过多方共建,创立“传承红色基因”志愿服务队,发动辖内6间中小学生担任“红色义务讲解员”和红色文化宣传大使,发动大党工委成员单位、“团一大”志愿驿站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红色史迹巡查保护工作近30次,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红色基因传承联动工作格局。让一个街区,成为一个真正流动的“红色课堂”。

  “红色课堂”的浪潮席卷至整个越秀。10月13日,越秀区成立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红色文化移动宣讲站,以党、团、队员结对子的形式,在每个周末,由广州一汽巴士有限公司的党员、团员,与来自新时代越秀少年红色史迹讲解队的队员们一同为广大市民志愿讲解1路线“红色公交”沿途的红色史迹。

  

  从硬件到软件,激发红色史迹新活力

  

  当前,越秀区把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作为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的重要抓手,按照《广州市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行动方案》《广州市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越秀片区)发展规划》、市区1+1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等省市区文件精神和要求,通过推动成立广州地区红色文化战略联盟等方式进一步加强示范区的建设。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广州起义纪念馆、广州农讲所等16家市内红色场馆积极响应加入广州地区红色文化战略联盟,广州市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越秀片区)专家库随之成立,李忠杰、曾庆榴、黄振位等中央级、省级权威党史专家应邀入库,围绕“广州红色文化在全国红色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主题召开研讨会,加强红色文化研究阐释。

  在保护红色史迹的基础上,越秀区策划了一系列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品牌活动,如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把红色革命遗址打造成为“家门口的红色学堂”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数据显示,2020年暑假期间,越秀区与广州市网信办、抖音等联合开展“‘广州红 幸福城’2020年城市形象宣传之越秀区青少年红色立体研学活动”,参加研学打卡逾6万人次,在中小学掀起“红色热潮”。

  “古建筑修缮的意义在于给历史一个可以触摸的证物,让当代人在今天依然可以感受时代的印记,它与当下的生活应该是有关联的,而非割裂的。”李巍说,“让历史与活着的一代人真正融合,并和谐相处,是史迹存在与活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