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考古现场 |
体验洛阳铲的使用 |
图/广东广雅中学提供 文题 近日,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进行的广雅中学莲韬馆复建工程项目考古获重要发现。 在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帮助下,广雅中学师生利用综合实践课前后七次走进“家门口”的考古现场,把综合实践课堂搬进考古现场,在研究院工程师的引领下现场学习“活化历史”,把考古工地变成了生动的课堂。 请就本次考古实践,写一篇参观心得。 学生习作1 “家门口”的考古 □李美欣 广东广雅中学高一(17)班 “我们是真的要去考古现场吗?就在我们学校?”我又一次问了这个问题。“我们学校要复建的莲韬馆出土了文物,你都问了多少遍啦,还是不相信。”任老师笑着回答道。半信半疑,我踏上了我的考古之路。 在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家门口”的考古现场,尝试掀开考古的神秘面纱。刚到考古现场,我们就像刚出笼的小鸟,四处地打探着。刚下过雨的考古工地上,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我们的激动心情却一点都没有受到影响。“此次共发现了从先秦到清朝的文物遗存188处,包括墓葬125座、灰坑32个、水井7处、沟4条、池两个,出土了陶瓷器、青铜器、石器等各类文物。”听到考古研究院的姐姐说的这些话,我们连忙记下了笔记。在她的指引下,我们看到了不同时代的墓室,了解了墓室的构造。墓室的位置也有一番讲究,不同陪葬品都要放在不同的位置。 我们还有了一次当小小考古学者的体验,原本以为考古学者只是用个铲子挖掘文物,没太大技术难度。没想到这把铲子很有讲究,不同形状的铲子各有不同用途。研究院的姐姐给我们介绍了最常用的洛阳铲,洛阳铲又叫探铲,是用来分辨土质的。我们试用了一下洛阳铲,亲身体验了考古学家的日常工作状态。这是我初次接触考古,通过这次实践,我意识到考古是严谨的,也是严肃的。考古是为了发现一段历史,保护一段历史,和掠夺文物的盗墓行为判若云泥。 广雅学子有幸参与此次考古活动,这不仅是一次有趣而难忘的经历,更是一堂别开生面的文化课堂。平时出现在书本中的历史知识如此真切、具体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加深了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也使我们懂得了考古的重大意义。 广雅中学创校至今已有132年,拥有丰厚的历史底蕴。校园的传统建筑、楹联、碑林无不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广雅学子接受着传统文化的浸润,也享受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成果。通过此次考古观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悠久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无数平凡的中华儿女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着灿烂的文明,也凝聚出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 这一次考古活动已经结束了,但传统文化的课程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探索、去传承。广雅学子将秉承广雅务本求实的校训,脚踏实地,不负韶华,发扬中华文化,不负今朝。 学生习作2 探前朝文物,继时代新脉 □陈怿希 广东广雅中学高一(17)班 广雅莲韬馆复建工地发现了上百座墓葬灰坑,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 带着好奇,我们走进考古工地。地上交织着一道道白线,将尚未发掘的区域和已经完全挖掘的灰坑墓室标示了出来。现场三个较大的墓室已被打开,结构均较为完整。一条墓道的末端有一个较大房间,存放的是墓主人的棺木,左右两边房间则分别用于存放墓主人的随葬品,包括墓主人生前最喜爱的器具、牲口形状的陶器等。 这片区域内有上百座墓葬,是从战国到清代跨越千年的历史沉淀。据我曾经的了解,广州是在秦朝建城,而此刻我们面对的竟有战国乃至更早时期的墓葬,这让我惊叹于时空的旷远与文明起源的灿烂。 我屏息凝神,感受着考古现场的静默与肃穆,陷入了思考。从一块块完好如初的砖块,到圆拱状的墓室门,再到出土的一件件文物,无不体现着中国古人的智慧和高超的工艺水平。紧密的墓葬分布,巧妙的墓室结构,顺着地势筑成的排水管道,让我们在参观时被深深震撼。我曾误踩了墓葬区,低头时才发现自己一脚踏进了白线标志内,我既震惊又深感惭愧:我脚踩的每一抔土,可能都掩埋着不同朝代的先人遗骨。 参观完考古现场,我和同学们转入一侧狭小的临时文物室。文物室只有几平方米,却整齐叠放了几箱文物,靠墙的架子上放满了做好标记的部分文物,有栩栩如生的牲口陶瓷器,也有随葬的陶豆等日用器皿,还有专门制作的冥器,如烧饭的灶、房屋、院落等。讲解员向我们介绍,由于西村区域水资源丰富,陶器制作用水方便,因此陶器工艺有较好的发展。小小的陶器是古人生活的缩影,墓主人生前的喜好也由此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古人视死如生,随葬品让我们见证古人对“死后仍一如生前”的向往,也为研究不同时期百姓的生活状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最后,我们在考古队员的带领下了解了洛阳铲这一考古工具。洛阳铲的上端是一条横柄,下端是细窄的铲头。考古队员用力把铲往厚土上插,握住横柄向下旋转,又将铲头旋出,便取出一段泥土。该土块可用于地层勘测。参观考古的几位男生尝试使用了洛阳铲,从他们吃力的表情和谨慎的动作中,我能感受到考古工作的挑战性,既考验体力又考验技术。 这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文化知识普及活动,我们得以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沉淀心神,聆听一砖一瓦的诉说,感受历史的魅力。于我而言,这是一次跨越时空、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机会。这也让我明白,身处文化交融时代,作为中国新一代青少年,我们在吸收世界不同文化精髓的同时,不忘本来,方能开拓未来。 广雅书院创办人张之洞曾在《劝学篇》中阐发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近代教育家、广雅第23任校长梁漱溟则将广雅精神提炼为“务本求实”的四字校训。作为广雅学子,我们对国家历史有情感,对传统文化有情怀,也更需要:鉴往知来,铭记历史文化之精华;融会贯通,做中国新时代的栋梁。 教师点评 平日学习的校园里竟埋藏着如此厚重的历史,学生都感到惊奇和难以置信。对于发生在身边的大事,广雅师生不仅十分关注,更是积极地参与其中。在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帮助下,广雅中学师生走进了“家门口”的考古现场。 写作教学离不开对生活的关注,广雅考古的重大发现也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灵感,而深入细致的观察则是写作内容的保障。 带着好奇和强烈的兴趣,学生们亲临考古现场,仔细观察、用心感受,通过文字记录着他们的所思所想。陈怿希同学对考古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强烈驱动下,她的现场观摩格外细致,记录内容丰富详实;李美欣同学参加此次考古活动,经历了从难以置信到深深折服的心理过程。通过观摩,她真切地意识到,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正是由无数平凡的中华儿女辛勤劳动创造的。通过实地考察,他们感受到考古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广雅中学丰厚的历史底蕴为学生们提供了独特的育人环境。在研究院工程师的引领下,学生们现场学习着生动鲜活的历史知识。通过这样别开生面的一课,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在认识上的转变,也欣喜地看到他们对于广雅校园文化、广州历史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 (广东广雅中学教师 侯人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