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助理、总经理邱杵华 |
河源发展“双创”如何突出本地特色? 邱杵华:河源通过政策优势、区位优势,打出低成本创业、无忧创业等特色标签,吸引了大批从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等地区转移出来的企业和项目。加上河源十分重视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成长,口碑自然而然起来了。这些年,很多中小企业主都反映,在河源办事营商基本上都是一路绿灯。 另外,河源发展“双创”强调精准链接本地特色农业和优势资源。河源市创业创新孵化基地紧密围绕河源产业特色和发展需求,结合河源产业发展定位,重点引进电子信息应用、生物科技、工业设计等主导产业创业项目,也打造了一批富有河源本土特色、具备示范引领作用的成功创业明星和优质创业实体。 河源激发“双创”活力还需在哪些方面破局? 邱杵华:必须承认的是,河源在融资活力、人才引留等方面仍落后于珠三角地区。风投不活跃、融资渠道不通畅困扰着很多初创项目和企业,同时,专业型高端人才紧缺,企业招人难,留人也难。 当然,方法总比问题多。畅通融资渠道上,河源通过孵化基地积极为创业项目搭建投融资对接服务平台,推动人才项目、资本有效对接,助力项目发展壮大。比如,依托投融资管理和上市担保服务机构,协助孵化企业通过在交易中心挂牌展示的方式解决融资难题;同时为符合要求的入孵企业或项目发放“一次性创业资助”“租金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等补贴项目,利用政策红利缓解创业资金压力。 人才问题上则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定向输送人才,形成创业带动就业,人才驱动企业的良性循环。创新创业基地积极与广东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及河源本地高校资源对接,提供创业案例、政策咨询、岗位见习、模拟创业和创业辅导等服务,并通过开设创业沙龙、项目路演以及组织大学生创业团队参加创业大赛活动等方式,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与智慧。 “双创”工作如何结合实际调整对各类型项目的孵化标准? 邱杵华:这个问题涉及“孵化基地”和“孵化器”的区别运作。孵化基地做的是从0到1的扶持,鼓励的是大众创业,而孵化器则强调从1到N的进阶发展,属于万众创新的范畴。 现在河源市推进创新创业发展整体还是采取双线孵化的策略——一方面依托孵化基地鼓励大众创业,包括引导扶持大学生、草根农民、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等实现创业就业;另一方面,通过孵化器为科技类创业团队、回乡二次创业企业家等蕴含更多能量的项目解决落地、推广、资源对接等问题。 孵化基地要激发的是一种持续创业、带动就业的市场活力循环。因此,基地对入孵项目的要求没有那么高,项目也更容易流产,但我们也鼓励这批创业者积蓄更多经验、资本再试。而孵化器则将重点强调技术产出、成果转化,这类型企业做起来迸发的能量更大,相应的,评审的门槛也更高。很多项目会先进入孵化基地,发展运营相对成熟后,就会转到孵化器去做进一步的落地,这就形成了孵化链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