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疫情影响下,医院收紧住院陪护;家属不理解,医护也犯难

破解陪护难题 医务社工来帮忙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11月05日        版次:A04    栏目:    作者:余燕红、白恬

     医务社工进驻医院,架起患者及家属与医院方面沟通的桥梁

     医务社工协助老人与家属视频通话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余燕红  通讯员 白恬

  

  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出于疫情防控的要求,各家医院制定了陪护人员及探视人员管理制度,不少医院都提出“一患一陪一证”等住院陪护管理规定。原本是为降低医院非必要人员的流动、为患者和医护安全提供保障,但在执行过程中,这个硬规定却碰了不少“软钉子”。这些规定不可避免地引起部分家属的不理解、不配合。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发现,有不少三甲医院增加了医务社工服务,破解了疫情下医院陪护管理的难题。医务社工根据各科室病人特点,发挥连接医患双方的纽带作用,开展陪护手续办理指引、心理咨询服务、高龄长者视频探视等多样暖心服务,帮助住院患者及家属更顺畅就医,让医院管理更富人文关怀。

  

  细致解答耐心引导,让产妇家属更安心

  

  “我老婆就要生了,我想进去陪护”。在产房和产科病区门口,常常会有焦虑不安的准爸爸和家属,李先生就是他们中的一位。李先生的爱人因前置胎盘紧急从外院转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到医院后李先生才知道疫情期间没有核酸检测不能到病房陪护,一时之间李先生有些手足无措。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医务社工项目负责人渠晨乐介绍,作为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所在地,他们遇到过很多像李先生这样的家属。一部分家属因为孕产妇紧急入院没有做核酸检测,还有部分家属因为不清楚陪护手续、提交报告不完整而多次在门诊和住院区来回奔波。医护人员在繁忙的医疗工作之余,还需要不停地向家属解答相关政策和办理手续,一不留神还会因未及时沟通产生摩擦。

  了解到疫情期间孕妈和家属的这些需求,医务社工走进病房,协助医患之间更好地沟通。针对家属不了解陪护手续的情况,医务社工整理了完整的陪护手续办理流程,清晰列出了陪护手续办理的时间、位置、注意事项等内容,通过在病房设置“孕妈资源站”的形式,向患者家属进行宣教指引。

  不少患者从外地转诊过来,跨地区就医诸多不便。对此,医务社工整理了医院配套资源和医保政策的流程,及时为患者及家属答疑解惑,协助指导家属办理异地医保、出生证办理、新生儿医保购买等事项,极大解决孕产妇和家属仓促就医时的慌乱无措,帮助孕妈和家属快速适应住院,提高就医体验。

  在医务社工的指引协助下,李先生快速办好了住院的各项手续。李先生告诉记者:“他们跟我解释了为什么要做核酸检测,怎么办会比较快。我孩子可能要早产,他们还教我后续怎么办出生证,有人指引真的安心不少。”

  

  分级提供各项帮助,温暖老年病人

  

  和产科一样,面临陪护管理难题的还有骨科和老年科。这两个科室的患者绝大部分需要卧床休息,少不了人长时间贴身陪护。

  “我妈年纪大了,想见见家人,让我进去吧”“我爸刚手术完,我们就进去看一会”……这样的对话在老年科病房门口每天重复无数次。住院的高龄老人,对智能手机的使用度较低,家属有空时想和老年患者视频通话聊天也难。受疫情影响,医院的陪护管理制度也不允许家人随意进出医院。

  如何才能让家属安心、老人情感得到满足呢?一位75岁的婆婆因血压不稳住进老人科,儿子又在国外不方便回来,医务社工通过电话加上患者儿子的微信,开设“探视零距离”活动,利用视频功能打开了高龄病患及家属间沟通的窗口,定期为有需要的长者及其家属开展视频探视。这个方法受到了高龄病患及其家属的强烈欢迎,部分患者家属表示“终于可以看到老人家的状态了,放心多了”。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办公室科员陈雪和介绍,医务社工针对高龄长者的情况,主要在心理上分级提供各项帮助。对能自由活动的老人,会教他们做手指操、一起完成手工活;像长期卧床的老人,由于缺少家人的陪伴,普遍情绪低落,更多的时间需要医务社工在床边跟老人聊天;对疾病终末期的老年患者,提供临终安宁疗护。

  在安宁疗护当中,患者不再浑身插满管子,医务社工会从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照料长者,力争减轻他们的痛苦和不适症状,并抚平病人和家属内心的创伤,让生命更安详、更有尊严地谢幕。

  

  “无忧百宝箱”,给肿瘤患者信心

  

  迫切需要心理关怀的还有肿瘤患者。

  “患者得知自己身患肿瘤后,一下子很难接受,加上各种治疗,家人和患者一下子都不知道该做什么。费用不够怎么办?商保赔付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家人过不来无法陪护怎么办?这些都是切实的问题。”广东省中医院医务社工服务项目负责人司徒慧宜说。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医务社工团队面向院内困难的肿瘤病患开展“无忧百宝箱”一站式人文关怀服务,为病患及家属连接救助资源,以及提供心理情绪疏导、送上护理垫等住院物资。

  患者张大哥是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多年来,他孤身一人在广州打零工为生,几乎没有积蓄,一场大病轻而易举地击垮了他的生活。而由于疫情防控的原因,他的亲人难以进入病房探视,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张大哥和家人陷入了绝望,也无人可以倾诉。广东省中医院的医务社工知道后情况后,第一时间介入。

  在医务社工的协助下,张大哥发起社会筹款,并成功申请到了社会救助金,极大地缓解了他的经济压力。“医务社工一遍遍不厌其烦地为我讲解救助的申请方法,帮我走出困境。”张大哥充满感激地说。

  医务社工还组织康复期患者给肿瘤手术后患者制作“加油卡”,鼓励他们战胜病魔。小丁是一名大一新生,得知自己身患肿瘤曾让他丧失对未来的希望。收到“加油卡”后,他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疾病。看着这些饱含祝福与关爱的礼物,小丁说:“原来还有这么多人关心着我,我一定要努力好好活下去”。

  

  

  

  链接

  

  医务社工服务

  让医护回归医护

  

  日前, 记者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采访时,在门口看到“安心中转站”的牌子,原来是该院的医务社工在科室门口“摆摊”。社工协助科室讲解疫情期间的探视安排,安抚家属的焦虑情绪,增设了长期护理险出院补充保障资讯宣传、入院手续办理讲解、院内资源指引、临时来访人员协助管理等内容,不但让科室的管理工作更加有序,也令患者及其家属感受到了浓郁的人文关怀。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工”这个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医务社工,是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简称,他们主要在医院和医疗卫生机构中为患者提供心理关怀、社会服务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与医师和护士不同,他们为患者提供的是“非医学诊断和非临床治疗”。

  据了解,近一两年来,广州的部分三甲医院都从相关机构购买医务社工服务。广医三院团委书记张兆金表示,医院通过医务社工的介入,让医护可以回归医疗工作,而患方可以感受到身心各方面的照护,让医院制度执行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