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高交会助力科技领域“双循环”

突破“卡脖子”技术 国家队亮出“样板”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11月12日        版次:A03    栏目:聚焦高交会 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驱动发展    作者:李晓旭

     观众体验新一代智能头盔

     高交会上亮相的“机器狗” 本版图片/羊城晚报记者 王磊 摄

     裸眼3D手机贴膜受观众追捧

  羊城晚报记者 李晓旭

  

  11月11日,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下称高交会)在深圳拉开大幕,国内外优秀企业、创客、投融资机构以及专家学者将共聚一堂,共同梳理未来新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我们要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当前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而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产业化则是高交会自诞生以来肩负的使命。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被誉为“中国科技第一展”的高交会值得更多期待。

  

  突破“卡脖子”的技术引关注

  

  11日,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高端智库CDI资深研究员宋丁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畅通国民经济“堵点”“断点”过程中,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能否做到科技自立自强,特别是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在高交会西安光机所展区,集中展示了“大规模光子集成芯片”,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研究团队致力于解决国家“卡脖子”工程难题,在完成先导专项研究工作的同时,将专项成果产业化,为我国在高端光子集成产业领域提供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

  在今年高交会上,各个“卡脖子”技术均被投入了巨大关注,中科院深圳先进院、西安光机所、上海光机所、沈阳自动化所等约50家科研院所将亮相中科院专馆。优秀创新产品展示区方面,以超高速工业相机、IBS五轴联动检测仪、激光雷达B1、亿级像素阵列相机为代表的众多高精尖监测仪器,解决了高精尖监测领域的紧迫难题,为中国精密核心技术突破作出样板示范。

  “过去我们希望和国外有科技贸易往来,而现在从国际上,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交换关键性高科技技术难度越来越大。”宋丁说,科技竞争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当前迫切需要从“卡脖子”技术入手,实施高科技研发转化的内循环,整合科研院校、研发机构以及一些大的科技企业的资源,进行资金、技术、环境、人才的内部融通,来提升科技创新的效益。

  “高交会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类展会。如今高交会一个重要方向,就是顺应这种高科技研发转化的内循环,通过高交会的举办,为中国的科技整合提供平台,让人才、技术、资金等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得到现实的互动以及整合。”宋丁说。

  

  国外展团对高交会热情不减

  

  眼下,中国正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的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作为中国高新技术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高交会具有无可推卸的责任。

  受新冠疫情影响,国际旅行受到诸多限制,但这并未影响国外展团对高交会的热情,目前共有4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48个代表团参展。奥地利10家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的企业参展,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大的消防技术供应商卢森宝亚集团、最大的工业领域开发和优化动力总成系统测试公司李斯特技术中心等。

  另外,高交会“忠粉”俄罗斯展团已经携手高交会二十载,今年携17家科教展商展示核心研究成果,涉及无线电科学、3D打印技术、纳米材料技术、新型建筑材料、清洁能源、高技术服务业等领域。在韩国展区,展示着360度穹顶图像系统、智能消防头盔、智能应急铃等技术及产品。

  “我们强调以‘内循环’为主,但并不是‘关起门来’。科技是无国界的,全球化大趋势是不会改变的,提升高科技研发转化的内循环,必须要有外循环来支撑,包括加大科技领域的对外开放力度,持续引进国外的科技产业、吸引国外的技术人才。”宋丁认为,通过高交会等平台,可以从俄罗斯、土耳其、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尝试寻找高科技领域的引爆点。

  宋丁表示,除了吸引国外的科技人员进来,中国依然要派出大量的留学生,在人工智能、电子通讯、量子科学等领域,有针对性地与相关友好国家进行深度人才合作。在加强与国外科技合作的同时,深圳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