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国宝”陈垣:从江门走出的世界级学者

——陈垣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11月12日        版次:A08    栏目:    作者:彭纪宁、谭耀广、梁永超

     陈垣旧照

  

  羊城晚报讯 记者彭纪宁,通讯员谭耀广、梁永超报道: 今天是陈垣诞辰14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从江门走出的世界级学者,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主办的陈垣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南北二陈”笔谈研史传美谈

  

  陈垣原藉蓬江区(原新会)人,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6岁时随父移居广州,读私塾,习四书五经。13岁始读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从此走上自学成才的道路。1913年3月,陈垣离开广州到北京参加第一次国会会议,从此开始弃医从政,并定居北京。

  1923年,陈垣对当时混乱的军阀政治极度失望,从此弃政从史,开始了他的掌教治学生涯。陈垣先生曾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的不同场合多次说过:现在中外学者谈汉学,不是说巴黎如何,就是说西京(日本京都)如何,没有提中国的,我们应当把汉学中心夺回来!

  “南北二陈”中的“南陈”陈寅恪和“北陈”陈垣却进行过一次笔谈,传为佳话。当时陈垣在校对沈刻《元典章》时,发现在《元史》等书中多次出现的不忽木其人,在《元典章》中独作不忽术。陈垣校勘严谨,在没有充足的证据之前,不敢轻易下结论到底是“不忽木”还是“不忽术”。

  他想到了通晓中西、古今多种文字的陈寅恪,于是向陈寅恪请教。二人一来一往,笔谈了12个回合。而两人相处一室,何以要用笔谈?从笔谈的内容可知,它牵涉到许多专门名词,除口谈之外,还需要借助笔谈。因此,他们“二陈并书”,为后辈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献。

  

  所藏书籍书画文物皆捐国家

  

  1928年7月至1929年5月,陈垣任国立北平图书馆筹备委员会委员,实际主持馆务。1929年8月至1937年任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委员、购书委员会委员,其中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任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委员长。

  抗日战争期间,陈垣坚守在北平辅仁大学,一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国家保留读书种子;一面以书斋作战场,以纸笔为武器,杜门谢客,潜心研究,撰写七部著作。

  全国解放前夕,陈垣多次拒绝国民党政府接其南下的邀请,坚定地留在了北平。1951年11月1日,陈垣参加在怀仁堂举行的国宴,与毛泽东主席同席。毛主席向人介绍说:“这是陈垣先生,读书很多,是我们国家的国宝。”

  陈垣是医学史研究的开创人之一、宗教史研究的开拓者、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奠基者、对元史研究有杰出贡献。陈垣执教生涯70余载,先后教过蒙馆、小学、中学、大学,任大学校长46年,是中国杰出的教育家。

  1971年6月21日,陈垣病逝于北京医院,享年91岁。生前,陈垣立下遗嘱,将四万元稿费作为党费上交,所藏四万余册书籍以及千余件书画文物等全部捐献国家。陈垣藏书现收藏于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