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老规矩还要不要?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11月13日        版次:A12    栏目:堂上作文(本栏目与广州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联合主办)    作者:

  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和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中国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以中学生文佳的名义,写一篇倡议书,在学校“文明礼仪月”活动开幕式上发言,表达你对老规矩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学生作文

  

  一则传统礼仪,一个文明世界

  ——关于“文明礼仪,从我做起”的倡议书

  

  □温嘉俊  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5)班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是否还记得小时候父母曾谆谆教导,让我们注意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是否还记得从小被要求遵守的那些简单质朴的规矩?今天,我发言的主题便是《拾起文明礼仪老规矩,争创文明世界新时代》。

  这些“老规矩”代代相传,早已成为一种大众礼仪,成为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古代能人圣贤都注重礼仪,如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不迁怒,不贰过”,孟子的“敬人者,人恒敬之”,一句句经典名言,道出了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直至今日,它们便成为了中国社会上约定俗成的“老规矩”。

  “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笑不露齿,话不高声”“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这些耳熟能详的规则,不管是饭桌礼仪、形态礼仪,还是交友做客的礼仪,它们看似简单,却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品质,承载着中国人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智慧,是我们为人处世的至简大道。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这便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去理解和把握文明礼仪的传统地位及其价值,以便让我们更好地牢记准则,将文明礼仪铭记于心,并付诸行动。

  “老规矩”正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徘徊,在功利快捷的喧嚣中丢失。随着社会的发展,物欲横流,慢慢浸染人们的心灵,文化的交流与渗透日益激荡,传统的“老规矩”渐渐被人淡忘了。“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可能只剩下家门“嘭”的一声后遗落的寂寞冷清;“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可能变为姿态各异的“葛优躺”、叉腰肌、二郎腿……没有了文明礼仪,或许就没有了一声亲切问候带来的温暖;没有了文明礼仪,或许人际交往之中就只剩下随心所欲的任性;没有了文明礼仪,或许人类文明就不再那么和谐美好。正如荀卿所言:“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

  庆幸的是,不久前,人们又开始注重文明礼仪。诚然,时代的飞速发展,让中国不少传统都受到了挑战。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保有一份“素心”,不受喧嚣与浮躁浸染,不被功利左右,拾起儿时铭记于心的“老规矩”,便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持久魅力,让文明礼仪重新注入新活力。

  保有“素心”,牢记准则,惯行礼仪,这并不难。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是文明与礼仪的缩影,或许只是出门前的一句招呼,或许只是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甚至是公众场合注意“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的仪态,都可以说我们践行了文明礼仪。文明礼仪只是点点滴滴的小事,却可助我们共建文明世界,掀起时代巨浪,这是一种崇高的选择,也是一种伟大的智慧。

  我在此倡议:迈出文明礼仪一小步,从我做起;争创文明世界新时代,从我开始。

  

  

  教师点评

  

  如果把写作看作是一次表达交流,那么写作目的是最重要的。为了传达思想,在表达之前,我们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如何表达才能让读者更容易接收。就本道作文题目来说,重点需要关注以下两个问题:(1)内容上,读者有什么不懂的,读者有什么懂了却不做的?(2)表达上,对于这些不懂或懂了却不做的内容,如何有效表达才能让读者接受?在这两点上,这篇作文完成得不错。

  从内容上看,作者指出了“老规矩”的来源——古人的礼仪,说明了意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突出了“老规矩”的特质——“老”。然后切中要点地指出老规矩不是尘封在历史中,而是正在当下延续,这正是许多读者不懂或懂了却不做的原因之一。最后发出“把点点滴滴的小事做好”的倡议,就是水到渠成了。

  从表达上看,文章突出了形象感、现场感,贴合读者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共鸣。

  当然,这篇文章在分析论证上也有若干不足,例如对“老规矩”来源的分析,除了传统美德,还应有地方风俗、社会约定等;看待“老规矩”,不仅要取其精华,还要弃其糟粕,文章的辩证眼光有欠缺;“素心”一词为生造词,缺少解释,也缺少依据,因此作为倡议行动的内容,显得苍白无力。

  (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级语文教师 郭子健)

  

  

  非师点评

  

  毫无疑问,礼仪是有传承性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当今所遵行的礼仪,是这个国家和民族千百年来的风俗、习惯、礼制等文明因素不断积淀的结果,在这个积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许多被社会和公众所认可、尊奉的“老规矩”。这些老规矩一旦形成,又会以文明礼仪的形式反作用于社会和公众,把社会和公众塑造成符合传统与历史期许的模样。

  老规矩一般比较恒定,如果没有大的社会变革和震荡,轻易不会改变或消失,但它们有些也有局限性。比如,“晨昏定省”作为子女侍奉父母的“老规矩”,是中国式孝道的重要内容,是以乡村自然经济为主的中国传统社会所提倡和推崇的行为规范,千百年来变化不大。但自近代以来,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的剧烈变化,传统自然经济的崩塌,以及科技进步所引发的流通扩大,人们已不再被拘囿于一方土地,他们背井离乡,走向远方,如此一来,维系“晨昏定省”的基础,那些数代同堂的大家庭渐渐解体。失去了基础,老规矩就得改变。又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作为要求妇女守节的“老规矩”,是理学盛行的元明清各代所崇奉的封建道德规范,在古老中国走向近现代的进程中,理所当然地受到近代先贤们的批判痛诋。

  当然,很多老规矩是好的,符合中华民族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如学生作文中提及的“跟长辈打招呼”“不许在菜盘里乱挑菜”“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等,这些老规矩,在社会整体物欲化和浮泛化的今天,受到严重弱化甚至遗忘,确有重新提倡的必要。但是,正如上面所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道德规范,有些老规矩,并不一定适合21世纪的今天。如作文中所提倡的“笑不露齿,话不高声”,其实出自唐代宋若莘、宋若昭姐妹的《女论语》,是古代中国对所谓淑女的行为规范典册。这样的规范,对于今天青春阳光、意气风发的女性,尤其是女学生,真的合适吗?

  作为一篇学生作文,本文其实写得不错,行文颇流畅,有一定的文采,逻辑性也好。观点虽不出彩,但也符合要求。作为倡议书,应该是很到位的。上文只是有感而发,并不涉及褒贬。

  (作家、编审  周伟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