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它是建筑“亮丽指数”提升的领衔者

灰塑:广府传统建筑装饰的奇葩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11月25日        版次:A14    栏目:    作者:黄利平

     陈家祠头门上的灰塑《福禄寿图》

     陈家祠的灰塑

     番禺小谷围民居里的灰塑《独占春魁》,塑于1916年(网络图片)

  

  文/黄利平 图/施用和

  

  介绍陈家祠的文字常这样写道:这是一座集广东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的璀璨殿堂,以精巧绝伦的“七绝”著称。所谓“七绝”,指的是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壁画、铁铸七种建筑装饰形式。这七种广东传统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段(铁铸用得稍少),各有特点,在建筑装饰中各自扮演不能代替的角色和起着不同功能。

  今天,我们来谈谈“七绝”之一的灰塑。灰塑又称“灰批”和“堆灰”,为广东传统建筑常见的装饰品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说它起源于唐宋,大盛于清朝民国,最早流行于广府地区,后流传至粤东潮汕、粤西雷州一带。它独特的装饰之美深受人们的喜爱,直至民国年间,在广府传统建筑逐渐衰落、西式建筑兴起之时,人们对它仍念念不忘,甚至将它引入西式建筑作为装饰,许多商人用它制作商铺酒楼的招牌,成为民国广府街市商铺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比陶塑有更强的“提鲜”功能

  

  广府传统建筑中的祠堂、庙宇、学宫、大宅等,由于巧妙地利用了建筑装饰艺术,给人以美轮美奂之感。广府传统建筑主要建筑材料为砖、木、石,以青砖为墙体,以青瓦为屋顶,以硬木、花岗岩为梁柱、屋脚,房屋整体色调为青黛色,偏于清冷,如果不利用强烈的暖色调装饰物进行“提鲜”装点,用民间的粤语说就不够“威”了。

  在广府传统建筑常用的几种装饰手段中,“三雕”显然起不了“提鲜”作用,石雕、木雕、砖雕分别衍生于石柱、木梁、墙体,色调与材质浑然一体,它们主要的装饰作用是让冷硬的梁柱和墙体变得柔和、雅致、高贵以及富于观赏性。真正赋予广府传统建筑斑斓亮丽、鲜活跃动色彩的是“两塑一画”——灰塑、陶塑、壁画,其中的领衔者是灰塑。

  灰塑为泥塑彩绘艺术,形态夸张突出,线条粗劲有力,颜色对比强烈、绚丽多姿。灰塑主要安置于屋脊的基座、山墙、瓦面等建筑外立面以及屋顶等醒目的地方,体量大,所占的建筑面积亦多,在提升建筑的整体“亮丽指数”上,起先声夺人的作用。

  当然,陶塑和壁画对房屋的“亮丽指数”的贡献亦功不可没。陶塑被置于房屋的制高点——屋脊,能为建筑勾勒一道华丽多彩的天际线或轮廓线,所以又被称为“花脊”;壁画主要对墙体起美化作用。但二者对房屋外观的“提鲜”贡献是逊于灰塑的。陶塑是烧制作品,釉色温润,远没灰塑这么亮丽夺目,从地面观赏距离也过远;而壁画是平面作品,色彩相对淡雅,艺术震撼力相对较弱。

  

  灰塑是一种现场制作艺术

  

  灰塑是一种现场制作艺术,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只有约定俗成的形式和套路,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件作品。灰塑细分为五种:圆雕、半圆雕、深浮雕、浅浮雕、透雕。

  圆雕和半圆雕,多出现于屋脊以及其下的山墙,按照建筑的实际长度,设一幅、三幅、五幅等格式,以中间一幅为核心。内容多是经典历史故事、瑞兽或花鸟图案,例如,陈家祠头门屋脊的山墙上,居中的就是一幅大型的《福禄寿图》灰塑,两旁则辅以书法和花鸟等灰塑。各组灰塑之间,一般设有透气孔洞以减少风阻。

  深浮雕、浅浮雕、透雕,多用于建筑的墙体,如正面外墙、山墙外立面、院中天井内墙以及室内的装饰等。

  灰塑制作工艺复杂精细,塑制过程简单来说是这样:先以开边瓦筒、铜铁线来扎制人物、动物、鱼虫的躯干、筋骨等内部支架;浮雕和透雕相对简单,先在墙壁上打上铁钉定型便可。之后,以灰浆进行层层塑形。灰浆主要原料为石灰、纸筋或草筋,经过特殊加工制作而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粘合力。最后,进行层层的彩绘上色。

  灰塑除了是建筑的装饰之物,还带有显而易见的建筑实用功能,是建筑属性与装饰属性融于一体的建筑装饰艺术。灰浆在干燥后,会变得极为坚硬,是提升建筑屋顶和墙体之间防水、防风性能不可或缺的东西。例如,广府传统建筑的山墙体最上端位于檐口之下的部分,常用浅浮雕灰塑做成花纹样的装饰带,在起装饰的同时,也起到填补弥合屋檐和墙体之间缝隙的作用。建筑窗户之上的灰塑,除了图案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外,它还起着遮挡风雨和阳光的实际作用,相当于我们现在窗檐的效用。

  

  芳华易逝容颜易老

  

  在“三雕两塑一画”中,灰塑的质地最为脆弱。它是未经过烧制的泥质和彩绘,又主要安置于建筑的屋顶和外墙,直面风吹雨淋日晒的侵袭,非常容易受到损伤。因此,在“形象”耐久性维持上,它远不如石雕、砖雕等;在“颜色”耐久性的维持上,它远不如陶塑,甚至比壁画更容易褪色。陈家祠自光绪二十年(1894)建成至今,百余年间进行过多次大修,每次大修灰塑都是重点对象。

  就目前情况看,遗存于岭南的“三雕二塑一画”文物中,石雕可找到宋代的完整作品;木雕可找到明末清初的完整作品;壁画可找到清代嘉庆年间的完整作品;砖雕可找到清代同治年间的完整作品;陶塑可找到光绪年间的完整作品。然而,对于灰塑来讲,不要说找一件晚清的灰塑原作很难,就是找一件民国的灰塑原作也是极不易的事,就算偶然能见到的民国灰塑,也多是灰质崩损严重,色彩全无。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能找到的有准确纪年的最早的灰塑原作,是番禺小谷围穗石村原仁厚里4号古民居院墙上的一幅叫《独占春魁》的花鸟浮雕作品,从落款可知是1916年崔氏所塑。这幅民国年间制作的黑底彩绘灰塑,布局精妙、气韵超逸、色调雅致,是上佳之作。就眼前的保护情况看,整体格局清晰,但色彩已基本褪尽,一些细节出现破损,如灰塑的点睛之物喜鹊,其头部就已毁坏。

  有鉴于此,有关部门应该对民国以前未经扰动的灰塑进行认真的调查登记,对于尚存的清代民国的灰塑真品,应尽快采取特殊措施进行保护。如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更多的清代民国时期的灰塑原作,将会推进我们对灰塑艺术的认识,有助于提高我们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