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保护传承与创想未来

惠州府城向下一个千年出发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12月03日        版次:T03    栏目:    作者:吴大海、林海生

     钟灵毓秀的惠州城 罗志明 摄

     金带街已着手改造升级 林海生 摄

     夜色下俯瞰惠州城 罗志明 摄

     北门直街内藏着惠州千年府治 吴大海 摄

  

  羊城晚报记者 吴大海 林海生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中心,北京有故宫,广州有北京路城市中轴线,惠州有千年府城。惠州府城是惠州千年府治所在地、惠城文化之源,是惠州文脉所在。北宋时苏东坡在此吃荔枝,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千古名诗;广东仅存的较完整的科举建筑宾兴馆等大量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林立。

  今年,是惠州得名1000多年,羊城晚报记者多日实地调研,走访当地居民、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基层机构,共同探寻承载着惠州文脉的千年府城,探究其实际现状、探讨保护传承与创想未来之路。新的一千年,惠州府城将往何处去?令人期待!

  

  [实地走访]

  

  千年府城文化宝珠尚待“发光”

  

  提起惠州的景点,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惠州西湖。新冠肺炎疫情平稳后,西湖的游客,又开始多了起来。然而,他们被一辆辆大巴送到这里,在湖边拍照、嬉戏个把小时,基本不会离开景区。偶尔有几个游览完西湖的游客会注意到马路对面有片街区,可他们在街口看了几眼,也就离开了:“不就是一片普通街区嘛?”

  也难怪游客们不识货,现在西湖对面,只剩下一条被冷落的惠州商业步行街。二十年前,这里曾是惠州第一条商业步行街,建筑面积达22万平方米,最多时曾坐拥200多家店铺,惠州人不管吃饭还是购物都来这里;然而现在,这里卖的只是些不再入时的衣服鞋履、大众小吃、小商品……

  “年轻人不知道,这里是惠州府城所在地,曾是惠州人的根。”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惠州民俗学者林慧文在尔雅巷出生长大。他介绍,自公元590年隋朝在惠州设立循州总管府以来,西湖边的府治所在地就开始聚集人口,其规模在1400多年以来不断扩大。宋代苏东坡寓居惠州两年又七个月,其中一年多就住在位于九街十八巷的府治里。他吃荔枝、写文章,诞生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千古名句。

  明清时,府城的区域面积达到1平方公里,街巷四通八达、不可计数,故统称为“九街十八巷”。时过境迁,九街十八巷已经不在,但大量的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得以留存。2016年惠州市住建局发布的《惠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草案)将九街十八巷中的金带街和北门直街列为两个历史文化街区,光这两条街就有14个文保单位和16座历史建筑。如金带街的宾兴馆是“全国稀有、广东仅有的科举相关建筑”,今年1月成功修旧如旧、对外开放,现成了古代科举制度陈列馆,已成为外地游客打卡点。

  

  [基层举措]

  

  靠头部文旅项目串珠成链

  

  文化积淀如此深厚,简单保存是不够的,必须活化利用。今年9月,府城名街、九街十八巷之一的金带街又开始有些叮叮当当的响动:工人们开始修缮街道两旁建筑,重建门楼,把街道两旁繁杂的路线隐藏于地下,把雨污合流的管道改为雨污分流,并用青石板铺装路面。

  作为惠城区“一湖两江四带”城市会客厅建设中重点打造的“两街一巷”(水东街二期、金带街、祝屋巷)之一,9月1日,金带街率先破局,正式开始改造升级的第一阶段。“改造将分为3个步骤进行。基础整改计划投资2650万元,9月份已开工,计划今年内完成。”相关整治提升项目负责人介绍,未来还将进入第二、第三阶段,先进行文保修缮、文创设置、交通调整、开辟口袋公园等优化调整,再通过引入社会资本,融入相契合的商业元素,优化业态,达到街区活化利用的效果。

  不仅是九街十八巷,位于桥东的合江楼、水东街也在努力重现昔日繁华。夜幕降临,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夜色惠精彩”惠州文旅体缤纷消费季系列活动点亮了水东街、祝屋巷。在这里,惠州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夜生活;而苏轼等登临过的合江楼也于2006年觅址重建。2018年,惠州重新引进团队打造,结合工期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合江楼重启计划拟于今年实施,将在挖掘惠州本土文化的同时引进外来优质文化,构建良性互动文化圈。

  “惠州的乡愁就在这里,一定能发展起来。”惠城区桥西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坤民表示,“千年府城,就是整个惠州精神文化的高地。这里不仅有千年府城,还有千年东坡、千年西湖,如果这里的文化休闲游做不起来,那整个惠州都做不起来。”谈到具体操作层面,李坤民坦言,府城范围内有大量历史街区,而保护工作需要大量资金,街道资金毕竟有限。“建议相关部门制定活化保护工作专项资金,以‘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社会协同’为原则,让更多人一起保护千年府城。”

  “历史文化游径,就是一条能串好惠州文旅明珠的链子。”桥西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坤民说,金带街将规划打造成集商业、文化、旅游休闲、生活于一体的文化展示街,同时,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西湖5A级景区品牌效应,挖掘和传承岭东雄郡的文化底蕴以及千年府治的历史基因。

  对此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惠州民俗学者林慧文建议:“政府应该成立高等级的多部门联席平台,将政府的规划部门、文旅部门与建设、文保专业单位都纳入其中,出台一个总规划。”

  

  [专家建议]

  

  围绕府城文化打造沉浸式产品

  

  金带街已然动工,但光靠一条街就想撬动整个府城,自然不够。惠州在府城文化的挖掘活化上又应该如何系统性发力?惠州本土文化研究者老街表示:“还是得做好基础普及,让府城文化和知名、具体的大文化IP以及大众发生关系。像苏东坡就在府城里留下很多痕迹,普通市民可能不关心东坡的人生理想,但你要是告诉他,府城里哪间房子东坡去过,他可能就会关心,甚至参与到普及工作中来。”

  老街是东坡文化爱好者,他将当年东坡在府城期间去了哪、做了哪些事、写了哪些诗进行了初步的梳理。比如,东坡在嘉佑寺居住时间最久,约479天;所作诗文中,约11篇涉及丰湖(西湖),约14篇涉及王朝云,约15篇涉及白鹤峰、新居。他表示,了解了东坡在惠州府城的具体行迹后,他专门绘制了苏轼寓惠行迹图,以便未来有针对性地深入挖掘打造。“光靠政府推动是不行的,如果能让府城东坡遗迹附近的原住民、生意人参与进来,盘活经济,那府城东坡文化推广就是有源之水,奔涌不绝。”

  “事实上,基本上所有的名人来惠,都会与惠州府城发生关系,这些名人就是能为府城文化所用的公共品牌。”惠州市全域旅游发展顾问、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吴志才介绍,府城文化要传承,分为三部曲:“挖掘中保护,有形中转化,传承中创新。”

  他介绍,历代名人在惠州府城留下的诗句、故事、遗迹实际上都属于公共文化品牌素材,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挖掘、保护,保持这些文化品牌跟惠州府城的联系;第二步,就是将这些素材进行有形化转换,比如将名人诗句、故事、遗迹转化成有具体载体的文化创意产品;最后,让府城文化精神跟惠州城市结合,连点成面,形成有规模的文化产业集聚区。

  “老实说,惠州现在的文创产业仍属于资源驱动型,靠的是山江海泉,必须向创意、资本型转换,打造有沉浸式体验的文化产品。”吴志才说,目前惠州府城内的西湖、九街十八巷等依然都是观光型景点,游客走马观花、看完就走,而府城文化可能就是那把能让它们转换成体验型景点的钥匙,“只有靠文化才能留住过夜客”。

  吴志才表示,只有讲好府城故事,才能利用文化故事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区,形成强大的集聚性力量和相对完整的链条。具体操作层面,此前惠州推出的文化游径、金带街等文化街区都是抓手。吴志才说,还要多举办文化活动,打造产业化模式,构建IP品牌文化,形成文化消费高地。“建议惠州发挥政府、民间和社会群体作用,让府城文化与普通市民发生关系,打造主客共享的文化消费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