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长谷里航拍图 |
叶挺故居 |
崇林世居内部 |
叶亚来故居中,叶亚来铜像威严立于其中 |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林海生 俗话说,“未见客家人,先见客家楼”,走在惠州市惠阳区,随时可以“撞”见客家围屋,它们形成于客家人的迁徙时期,肇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既汇集了客家的古朴遗风,又彰显了南方地域文化特色,是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 百年前,客家人聚居在围屋内,宗亲团结一体,互帮互助;经过百年的升华,客家围屋凝练成一种地方文化,传承着礼制、伦理、哲学。 近年来,惠州市、惠阳区两级政府相关部门抓住了乡村振兴契机,引进文旅项目,活化客家围屋:位于秋长茶园村的松乔楼围屋,引进了碧桂园文旅项目,开发成了集观光休闲、餐饮娱乐、民俗演绎、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文旅打卡点;叶亚来故居、碧滟楼等被活化为对外展示吉隆坡之王叶亚来生平事迹的窗口,传播其飘洋过海,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了新四军将领、北伐名将叶挺的叶挺故居,被打造为全国红色教育基地,铁军精神以惠阳为中心向全国扩散传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历史 围屋为客家人宗族凝聚力载体 惠阳,古称归善,是客家人的聚居地。自宋朝开始,就有客家人迁徙到此。据《惠阳客家围屋故事》(惠阳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编)一书记载,因战乱原因,客家人在历史上经历了五次南下大迁徙,他们因为离开故土,客居他乡,故自称为“客”。古代当地官员为他们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他们为“客户”“客家”,“客家人”之名由此而来。 历史上,客家人宗族凝聚力强,喜家族聚居,南迁也是以家族的形式进行,体现在建筑上,即为大家族聚居的大型住宅——客家围屋。 围屋通常背靠山坡而建,就是风水中的“有靠山”之说;前面则有半圆形的池塘,既体现出风水中阴阳学说,更是防火、御敌、蓄水之用的产物。围屋的结构以中间的正堂为中轴,一般是二进至三进,呈方形结构,分为上堂、中堂和下堂(三进)。正堂左右两旁有同样是方正结构的横屋,简称为“横”。自正堂向外的房屋结构一层层扩张,每一层称为一“围”或一“围龙”。围龙的层数和一侧橫屋的排数一般是相等的,普通的围龙屋通常是“两堂两横一围龙”。 屋内建有祭拜祖先和议事的堂屋、住房、厨房、仓库,还有水井、猪圈、鸡窝、厕所等基础的生活设施,相较于其他建筑,围屋既能继承家族传统,保全文化记忆,又能加强了族人间的联系,增强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故坊间也流传着“一幢围屋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小群体”之说。 无论是在惠阳老城的小巷里,还是在深山的村落中,人们都能发现围屋的踪迹。惠阳客家围屋的样式,主要是方型围屋和半圆形围屋。据不完全统计,惠阳乡间大地上散落的客家围屋有200多幢,其中包括近70幢文保单位。每一幢客家围屋都记载着一个家族的迁徙历史,每一堵墙都铭刻着客家祖先筚路蓝缕、艰辛开基的创业足迹,每一个泮池都辉映着客家人自强不息、团结进取的精神。 传承 百年客家围屋维系宗族情感 过去,不少居住在围屋里的惠阳客家人,为了生计漂洋过海,在他乡时,经常会惦念故乡的围屋和屋内的祖祠,这是他们根的承载体;而今他们的子孙常回到惠阳,寻找父辈们曾经住过的围屋,在祠堂里给祖先奉上一炷香,这是他们宗亲关系的维系。 2019年11月28日至29日,第十届世界惠州(府署)同乡恳亲大会(下称“世惠会”)期间,近600位海外侨领、港澳台同胞和友好人士,个个都带着家乡情怀,回到惠州寻根寻亲,其中,就有不少华侨通过惠州市侨联,去往惠阳各镇街,在围屋中与宗亲“相认”。 秋长周田村村委书记叶远雄告诉记者,近几年,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惠阳与海外交流辐射面更广,发挥侨智、汇聚侨力,积极帮助华商企业走出去,政府会帮助侨胞在本地寻找宗亲,若成功找到,这些侨民将远渡重洋,回乡祭祖、创业,为家乡建设做贡献。2019年7月,马来西亚雪隆惠州会馆访问惠阳区,向惠阳区慈善总会捐资100万元用于叶亚来主题文化展示馆的修缮和陈列布展。“我们叶氏后人有一个默契的约定:每年八月初一,海内外的叶氏后人都会赶回周田村,聚集祭祖,同时还经常出资修建宗祠,2014年就共同出资维修由吉隆坡之父叶亚来修建的碧滟楼。” 叶远雄说。 在镇隆镇大光村党总支书记叶伟宏的办公室里,有一幅特别的字画,上面写着:“敦孝悌,睦宗族,务正业,重国课,守国法,戒非为,崇节俭,端风俗,敬师长,和乡邻。”据了解,这30个字是崇林世居十则规条的主要内容。 “崇林世居的后人都能熟背十则规条,并以此作为为人处世的规则。”叶伟宏说,刻着这十则规条的石碑,如今依然立在崇林世居大门厅内右侧墙上,这十则规条是崇林世居叶氏第六世孙叶蓉煌立的,他请人把十则规条写出来挂在办公室里,每天上班都要看上几遍。 “尽管惠阳人都从围屋里搬出来了,但围屋仍是维系惠阳人宗族情感的纽带,围屋内的约定、家训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客家人。”业内专家评价道。 升华 “铁军精神”激励惠阳人 客家围屋除了维系从围屋中走出去的宗族情感,还激励着惠阳人奋进向前,其中以叶挺故居展示的“铁军精神”尤为突出。 叶挺故居是由叶挺的祖父叶沛林建于清朝末年,为两进院落式布局的客家民居,4房2厅1厨房2天井组成,2006年6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叶挺将军纪念馆(园)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内通过文物、文献、声光电、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展示了他的生平和成长背景,展现了其不平凡的人生和历史功勋,展示了他为民族解放、为革命不怕牺牲,无私无畏的“铁军精神”。 据介绍,叶挺将军纪念馆(园)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广东省廉政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惠州市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等。自2011年免费开放以来,年平均接待观众80多万人次。“铁军精神”以纪念园为载体,以惠阳为中心,向全国范围辐射。 叶挺将军纪念馆(园)馆长秦蓝向记者介绍,“铁军”一贯作风是就是敢啃硬骨头!北伐之时,当队伍受阻于汀泗桥、贺胜桥时,素有“铁军”之称的叶挺独立团挺身而出,一举打通了北伐军前进的道路。 当下,敢啃硬骨头的“铁军精神”仍在上演,最为典型的就是淡水河治污。蜿蜒的淡水河,曾是哺育惠深两地百姓的“母亲河”。20多年的工业与生活无序排污,使得淡水河水质常年处于劣V类,沿河两岸居民深受其苦。 但因河流污染严重,沿河企业众多,各方利益交织,淡水河治污,曾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骨子里透着“铁军精神”的惠阳人并未放弃,惠阳立下“军令状”:淡水河水质达标工作列为2019年“1号工程”,举全区之力开展淡水河污染防治攻坚行动。 惠阳区生态环境分局副局长邓利辉是一名精通法学的干部,自分管环保执法工作以来,他强力推进开展“夜鹰行动”等多个专项执法行动,精准查处环境违法行为,规范企业排污,在涉水涉气重点工业企业安装在线过程监控系统,从源头上控住了污染。 经过努力,惠阳铁腕治污成效显现:淡水河水质从多年的劣Ⅴ类上升为去年底Ⅳ类,今年1月更是达到Ⅲ类水标准。市民们纷纷点赞“漂亮”。 瓶颈 围屋数量多抢修任务重 由于辖区内客家围屋多,基本无人居住,保护和活化难度倍增,年久失修。从2013年起,惠阳财政每年都会安排文物保护专项资金,重点对历史悠久并有一定社会地位及知名度、急需抢修的客家围屋进行修缮和保护,让其重新焕发光彩。 位于惠阳区镇隆镇的崇林世居,2004年被公布为惠州市级文保单位,建成已有200多年,是典型的客家方形围屋,也是粤东地区现存最大的一幢。然而目前崇林世居基本无人居住,200余间住房坍塌破败严重,仅有宗祠与望楼维护较好。 惠阳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07年,惠州市旅游局拨付了约3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崇林世居的保护修缮,对围屋中轴的上、中、下厅进行维修,2010年,修缮工程完工。目前,崇林世居的中轴厅堂部分保存较为完好。 他透露,由于崇林世居面积庞大,建筑内部多处坍塌,整体修缮保护成本高,文物产权人无力承担崇林世居的修缮费用,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但惠阳区财政的文物旅游专项经费短缺,亦不足以支撑崇林世居的整体修缮。 为了保护好崇林世居,目前,惠阳明确了文物保护管理责任主体,分解落实责任。按照文物属地管理原则,镇隆镇政府作为崇林世居文物保护的责任主体,依法履行管理和监督总体职责。该区文物行政部门依法履行文物监管职能,每个季度对崇林世居进行至少一次检查。在此基础上,大光村村委会加强日常巡查和消防安全管理,发挥基层村委会的作用。同时健全区、乡镇、村三级文物安全管理网络,采取区政府与镇隆镇政府、镇隆镇政府与大光村村委会、大光村村委会与所聘请的文保员签订责任书的形式,每年一签,逐级分解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实现文物安全监管全覆盖。 据介绍,崇林世居的难题就是惠阳围屋群活化的缩影,“资金不仅仅是抢修崇林世居的头等难题,而是羁绊着全区200多幢客家围屋。”该负责人透露,活化客家围屋普遍存在社会资本引入困难、招商引资难度高的问题。 发展 文旅融合为围屋活化提供思路 每年惠州市、惠阳区两会期间,都有不少专家学者为客家围屋的保护和活化奔走呼吁。2019年两会期间,惠阳区政协委员、沙田镇党委委员张志康曾表示,希望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加大客家围屋的宣传、保护力度;同时,维护好周边环境,严禁破坏行为发生;将维护工作交给专业人员,在合理保护前提下进行包装、推介。 如何卓有成效而又切合实际地保护客家围屋?相关专家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组织专业人士对惠阳区现有的客家围屋进行调查,分类造册登记;在此基础上做出抢救与保护规划,分期分批维修保护。同时,争取有更多的客家围屋列为文保单位,提升保护级别,提高客家围屋的知名度,争取相关政策和资金扶持。另外还可发动海外侨胞和当地企业家等捐款捐物,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对此,深圳市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表示,目前文旅产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从量向质转变的一个缩影,这将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这可以为客家围屋的活化提供思路”。 上述负责人表示,惠阳文旅可考虑游线串联模式,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手机APP和携程等第三方旅游促进机构等多种渠道,组织旅行社和散客,开展品镇隆荔枝、赏惠阳山水、听惠阳吉他音乐会等旅游文化活动,将客家围屋农家乐等人文、自然景观等串联起来,同时打造精品酒店模式,学习浙江省莫干山裸心谷度假村建设理念,将围屋周边建筑整体改造成为开放和监管相结合的特色旅游景点和精品酒店,同时,引入客家山歌、客家饮食等客家文化盛宴,展示传统的客家生活方式。 【文脉调查】 客家围屋活化 成文旅热门打卡点 百年时间里,围屋孕育了铁笔御史邓承修、众将之将邓仲元、北伐名将叶挺、吉隆坡王叶亚来等名人贤士,现在,它们已经不单单是客家人的居住地,更是惠阳对外展示的窗口与文化名片。 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人们逐渐从围屋中搬出,住进楼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惠阳辖区内的客家围屋,基本上无人居住。也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客家围屋迎来了新的身份,或是结合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契机,发展成了惠阳文旅热门打卡点,或是结合名人贤士的故事,发展成对外讲述惠阳故事的载体。 从2013年起,惠阳财政每年都会安排1000万元,重点对历史悠久并有一定社会地位及知名度、急需抢修的客家围屋进行修缮和保护,让其重新焕发光彩。 同时,惠州市惠阳区两级政府近年来也引进了不少项目,活化客家围屋。以位于秋长茶园村的秋长谷里为例,2018年,结合乡村振兴契机,惠阳通过政企合作的模式,引进碧桂园入驻,活化原先因年久失修,主体结构存在很大安全隐患的客家围龙屋“松乔楼”,现在秋长谷里中的主要建筑群,都是由“松乔楼”改造而来。 松乔楼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木公幌叶氏家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碧桂园惠州文旅集团负责人郭家文介绍,碧桂园在打造该项目过程中,是在古建的基础上进行还原改造,将闲置农房变身特色民宿,断壁残垣化身为拍照打卡的胜地,在古朴的岭南民宅内引入西式精致美食,“通过原有结构承载新的功能,以最柔和的方式让古建筑复活”。 漫步在秋长谷里,游客们在青砖小巷中感受独具韵味的客家非遗文化、在千年围屋中品尝客家美酒、小吃,还可以亲自制作客家米饼和糍粑,在客家传统手工作坊内体验客家情怀,“这是都市人寻访悠然田园生活、探寻诗和远方的好去处。”来自深圳的游客黄女士说。 郭家文告诉羊城晚报记者,特色民宿格外受深圳等周边游客的欢迎,一到节假日,经常供不应求。 作为茶园村的本地居民,叶志伟用“不敢想象”来形容家乡的变化。“变得太美了,常常有人说‘你家乡变漂亮了’。”他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愿意“常回家看看”,村里越来越热闹了。 【文脉观察】 活化客家围屋 打造沉浸式体验 近几年,社会各界呼唤抢救和保护客家围屋,其活化问题也多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足见惠阳对于客家围屋活化这这一课题的重视程度。 目前,惠阳200多幢客家围屋里,有130幢属于文保单位,具备很高的研究价值,不少专家学者建议先行保护和盘活几个知名度较大的作为样板,进而活化更多围屋资源。但就从目前来看,惠阳客家围屋的活化工程仍只在静态观光阶段,模式较为单一。 就目前来说,惠阳客家围屋多数被打造成为名人事迹陈列馆,其中也有不少党建活动打卡点,但就模式来说,除通过图片、资料、文字展示还原事迹外,周边并无其他完整的配套。 秋长故里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不仅是其解决了资金难题,还因为抓住乡村旅游契机,打造了沉浸式旅游体验,他瞄准了惠阳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心枢纽的地理优势,主打亲子,定位为深圳、广州休闲娱乐之地,既有采摘、农家菜,还可以体验造纸术等多种沉浸式项目,亲子间可以在沉浸于此体验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秋长谷里又保留了不少客家元素和围屋特色,这极大提高了景点吸引力。 据统计,2017年,全国乡村旅游25亿人次,旅游消费规模超过1.4万亿元,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文旅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据国家文旅部预估,未来十年,我国文旅市场规模预计达30万亿-50万亿元。故笔者认为,抓住乡村振兴契机,保留围屋特色,增添沉浸式项目,会变成客家围屋活化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