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科学探索永远在路上

连续八年关注基础科学,腾讯鼓励青年人探索科学“无人区”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12月16日        版次:T06    栏目:    作者:王丹阳

     2020年“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

  

  文/王丹阳

  

  中国人什么时候能登月?“流浪地球”有戏吗?作为中国研究“深空”的青年科学家,39岁的2020年“科学探索奖”天文和地学领域获奖人魏勇常被人这样问起。

  今年7月,中国发射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魏勇就是重要的研究参与者。他说,自己之所以对火星感兴趣,就是因为十年前的一个冬夜,站在窗前看雪花飘落,突然顿悟出,自己百思不解的答案在火星上。由此,他把自己的博士后科研方向放在当时国内几乎是空白的火星研究。

  更让魏勇深有感触的是,十年后的2020年,当他站在 2020年“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上,是因为有太多人“推着我往前走了一小步让我站在这里,告诉大家:中国需要行星科学,未来需要行星科学”。

  

  激励青年人探索科学疆界

  

  80后的魏勇只是2020年“科学探索奖”50名获奖者之一。而这50名获奖者是在今年超千名候选青年科学家中脱颖而出。

  “科学探索奖”监督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钱颖一透露,在今年奖项的提名、推荐、评审过程中,超过800名“两院院士”参与其中,仅在提名推荐阶段,就有13位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得主,和100多位发达国家的院士参与,耗时3个月。

  除了“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11月上旬,还有科学WE大会、医学ME大会、X-Talk组成的“腾讯科学周”通过线上或线下形式举行。这个舞台不谈商业或者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关注未来如何用科技改变人类生活,探索关系人类命运的重要科学问题。

  腾讯科学周也是马化腾每年必蹲的项目。他不仅在朋友圈转发了今年腾讯WE大会的直播,还在颁奖典礼上发来了一段几分钟的语音。

  “今天,我是你们的粉丝。由衷地佩服你们,在这个年纪就能取得如此出色的成绩。你们都处在最有创造力的人生阶段,又遇上了最需要创新的时代。希望在你们当中,能诞生未来的科学大家。”

  马化腾说,创新不只是科学家的事,只有创新的土壤更厚、气氛更浓、机制更健全,创新才会水到渠成,“人类社会应对各种生存和发展挑战,必须向科学技术要答案、要方法,而人才是科学技术的根本。我们需要更加主动地发现人才、关爱人才,支持他们自由探索、乐在其中,让我们的科学技术更加自立自强。”

  他表示,腾讯会长期保持对“科学探索奖”的投入,助力国家基础研究的长远发展。

  

  张文宏出圈“金句”潘建伟讲量子计算

  

  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很多探索或许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收益,但这种探索本身就是价值。

  除了在北京举行的“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11月举行的 “腾讯科学周”上多场重磅科学活动也让全球科学界瞩目。

  特别是在疫情之下,今年腾讯医学ME大会上,钟南山、张文宏等8位医学领军者从困扰人类的“痛点”出发,聚焦新冠疫情、生殖医学、抑郁症等前沿医学,引发广泛关注。

  钟南山在寄语2020腾讯医学ME大会时提到:“互联网的任务是解决用户的痛点。这跟医学的使命很像,我们是解决人类最根本的痛点,生命之痛。”

  “今年的新冠疫情发展到今天,相信我们已经度过最黑暗的时候,曙光已经在地平线的远方出现,我们终将从至暗的时刻当中走出来。”张文宏在医学ME大会上发表的《何时迎接世界的重启》演讲,则再次成功“出圈”,贡献金句。

  缔造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量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则在腾讯WE大会上向公众介绍量子通讯和量子计算。他认为:“利用量子通讯可以提供一种原理上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利用量子计算可以提供非常强大的计算能力,用于各种各样复杂系统的研究。”

  而在演讲后的一个月,潘建伟研究团队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成功研制出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其处理特定问题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一百万亿倍。

  腾讯科学周是腾讯每年11月举办的全球性科学探索盛事,旨在助力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助推基础科学研究,体现了企业的社会担当。

  马化腾此前曾公开谈到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他说“移动支付再先进,没有手机终端,没有芯片和操作系统,竞争起来的话,实力也不够。现在,大家要更加关注基础学科的研究。过去,大家更关注实用主义,但是我想所有人都清楚我们不能再抱有侥幸心理,一定要投入更多资源去做基础科学研究。”

  

  推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

  

  科学是美的,探索是开阔的,但科学探索的背后过程也曾令人绝望与痛苦,需要坚持与勇气。

  2020年科学探索奖获得者之一,香港城大机械工程系教授王钻开回忆起自身“读博期间三次被开除”的经历,让人动容。

  他在国外读博士的时候有三次因研究方向等原因被国外导师开除,他说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候,他始终坚信科学是向他召唤的。

  尤其十六年前,当他被第二任博士生导师开除、在凌晨四点孤身从波士顿大学狼狈走回家、内心无数次哀叹命运的不公时,他也没有放弃。而如今,王钻开已是国际仿生工程学会“杰出青年奖”的获得者,他的研究发表在权威的科学杂志《自然》。

  王钻开说,多年后,当他每次去国外,都会再走走当年那段凌晨四点孤身走过的回家路。他说,如果那晚他投降了,他一辈子都会活在不能纵身一跃的内疚中。那段路反复提醒他,无论溃败几何都不要放弃,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也要抓住,希望永远在绝望中。

  “我们必须树立更高的科研志向,做出更多从零到一的原创研究成果,同时要推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科学文化,普及科学知识。”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在今年腾讯“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开场寄语道。

  “我们非常期待‘科学探索奖’可以长期支持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科学家潜心探索、献身科研,希望将来在他们当中诞生科学大家,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做出突破性的贡献。”马化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