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立体城市交通体系 助力城市出新出彩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12月24日        版次:A11    栏目:实地探访    作者:

     东风路-连新路口微改造后消除人车冲突点 严艺文 摄

     东风路-连新路口微改造前人车冲突 受访方供图

     “龙湖1号”如约便民服务车 受访方供图

  

  一辆辆穿梭于广州大街小巷的公交便民车,解决了社区居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一个个交通拥堵点的微改造,市民出行更安全。当下,广州已基本建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共汽(电)车为主体,水上巴士、出租车、共享单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为补充”的现代立体公共交通体系。城市交通飞速发展,以更高质量推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

  

  民生配套之“新” 便民服务车进社区

  

  “有了‘龙湖1号’如约便民服务车的无缝接驳,孩子可以自行坐车上学,省心更放心。”谈到如约便民服务车,家住黄埔区万科幸福荟的何女士笑着说道。今年5月,黄埔区首条如约便民服务车线路“龙湖1号”正式开通,切实解决了龙湖街道各社区居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龙湖1号”车长范雄师来自广州公交集团三汽四分公司,他还清晰地记得线路开通首日的情景:“当天很多市民来咨询运营时间、途经路段、票价等问题,大家对线路开通的热情都非常高。”

  范雄师介绍,“龙湖1号”于早高峰7时至10时、晚高峰17时至19时运营,“这条线路衔接了社区与学校、商业体和主干道交通,为周边社区居民提供了出行便利”。记者跟随“龙湖1号”环线体验时发现,该线路起止站点为知识城南(地铁何棠下站)-狮龙大道北(万科幸福荟),沿途经过地铁何棠下站、凤湖四路、会元学校、万科幸福荟、时代天韵等路段和社区,交通配套更新,市民出行幸福感提升。

  目前,广州已基本形成品质化的公共出行服务体系。据统计,广州公共交通(包含公交和地铁)日均客运量1519万人次,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61.2%,地铁客流强度达1.89万人次/公里,位居全国超大、特大城市首位。自2019年以来,为了给市民提供便利、安全的“最后一公里”出行服务,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全市累计开行了37条便民服务车线路,服务超过100万人次。

  

  过街设施之“新” 人车交通冲突分离

  

  纪念堂地铁站D2出口与中山纪念堂公交站位于东风中路西行-连新路路口两侧,在今年6月以前,经常过街的市民发现,高峰期间该路口行人过街需求较大,但过街斑马线靠近东风中路,造成市民连续密集穿越斑马线时,东风路右转车辆经常因礼让行人无法进入连新路,这既影响了东风中路主线直行车辆的通行,也会导致公交车辆不能进站。

  这一过街拥堵问题在今年6月底得到解决。广州市道路工程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杨帆介绍,东风路-连新路口的微改造通过人行道位置改变、增加信号灯等措施,减少高峰期过街人群对东风路主线车辆的影响,增加蓄车空间,改善过街秩序,让市民过街更安全。

  “我们根据东风中路右转连新路的车流量大小,精准计算排队长度,在连新路上北移斑马线,设置了两条长度为25米的右转弯排队车道,分离人车交通,右转车辆等待信号灯时,也不会回塞到东风中路路段。”杨帆表示,通过信号灯控,将机动车交通流和行人交通流在时间上分离,消除了人车冲突点,显著改善了交通秩序混乱的现象。

  近日,记者在东风中路西行-连新路路口看到,由于原过街斑马线北移,给右转车辆提供了排队等待的空间,在红灯时不会出现车辆无法进入连新路的情况。在下班高峰期,右转车辆的通行情况也较顺畅,未见长时间排队现象。根据后期评估效果,交通高峰期时,东风中路右转车道平均排队长度由60米下降至24米,较治理前减少60%;东风中路右转车道平均延误时间从22秒减少至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