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国际教育中国主场来临:

单纯高光概念行不通 呼唤业界精耕细作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12月31日        版次:T05    栏目:    作者:崔文灿

    

    

  

  文/羊城晚报记者 崔文灿 图/视觉中国

  

  2020年,国际教育“多端生变”。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即便如此,广东地区国际学校依然保持增长态势。已有一百多所国际学校落子广东——这个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粤港澳大湾区正因其独特的地理的优势和政策资源,吸引大批国际学校进驻。

  尽管各大国际学校仍在扩大版图,但新增获认证国际学校增幅在放缓。反观需求端,选择国际学校的家长对投入的时间和金钱有更高的回报诉求,这无疑倒逼国际学校提升课程质量、师资水平、学校管理,苦练内功。

  

  国际学校进入比拼综合实力时代

  

  记者了解到,今年,早已在中国扎根办学的威雅公学与莱爵公学也布局广东。除此之外,还有3所美式品牌学校或中美合作学校落地广东,分别是荟同学校、爱文世界学校和美国法拉古特学校东莞校区。

  为何广东能在国际学校数量上名列前茅?番禺诺德安达学校中方校长杨琳琳认为,这恰恰反映了广东国际化起点晚,才造就了这样的高峰。她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出台进一步催生国际化的热潮。而通过每年早申放榜的结果可以看出,整个广东地区的国际教育的成果还是落后于北京和上海,“所以应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

  对学校而言,疫情和国际局势对国际学校招生是场大考。择校家庭往往出于安全考虑,改变升学目的地和路径。不过,因为一部分小留学生的回流,部分国际学校招生情况依旧稳定。今年新开办的番禺诺德安达国际学校和爱莎国际学校招生负责人都表示,今年疫情并未对学校招生带来明显影响,已完成预期目标。

  杨琳琳告诉记者,今年2月份疫情大规模爆发后,学校及时改变了招聘策略,将选择外教的目光从海外投向国内,优先招聘身处中国境内的外籍教师。因此,到9月开学后,师资对教学影响并不算大。此外,诺德安达教育集团线上教育资源一直以来都较为成熟,疫情暴发后,全球校园线上访问率远远高于疫情暴发前。作为广州首个做线上开放日的学校,诺德安达每周公开一个在线课堂,让家长和学生足不出户也能了解学校情况。第一年招生,就有300多人入学。杨琳琳对招生情况信心十足。

  但不可否认,海外疫情延续,签证和语言考试延期,加之国际政经局势的复杂,也让家长和学生对海外留学的态度变得审慎。尽管国际学校仍在扩大版图,但新增获认证国际学校增幅在放缓。“黑天鹅”影响力波及上游,国际学校面临洗牌,具备国际大集团背景、办学理念清晰、管理水平良好、师资优秀的学校更受青睐,部分办学质量不佳的国际学校或面临被洗牌出局的境况。

  有学者提出,2020年,国际教育的中国主场时间到了。华樱教育集团荣誉总校长、广东辰美国际艺术学院荣誉校长陈泽芳认为,国际教育不是靠释放一个又一个高光的概念就能持续发展下去的,教育是需要精耕细作的行业,需要遵循中国国情和教育规律,无论在哪个学段,纯国际课程再也无法被民办学校或者公立国际部生搬硬套。夯实中国根基及传承中华文化成为重点,国际课程需要重构,需要与本土文化与课程深度融合与创新。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国际学校性价比遭质疑

  

  新冠肺炎疫情倒逼师生迅速进入在线教学、在线管理模式,但是信息化系统的关键环节有哪些,不少学校仍然一知半解。此外,学校提供的线上教学的教授内容、教师资源、授课时长、授课效果不及线下教学是全行业一致面临的问题。近半年来,多次新闻爆出,部分国际学校在线课程“严重缩水”,高昂学费和线上授课质量不成正比,家长要求退费呼声强烈。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今年7月份曾在一场论坛中指出,一场疫情暴露出国际教育存在的问题——教学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让国际教育的优势几乎丧失殆尽,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普遍质疑,甚至被认为是暴露了部分学校师资和教学水平低下的问题。除了教学方面受影响,师资、运营、活动的开展,学校都饱受压力。

  但他仍认为,国际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并没有改变。“如果你想让孩子真正全面培养能力,国际化的教育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教育,原因动力依然存在,我希望我们面对困难,仍然要有信心,要选择坚定,我认为影响是短暂的,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意志坚定。”王殿军说。

  对于线上教学,爱莎国际教育集团市场部总监Beth Jones告诉记者,在线教学不可能百分之百代替面对面的教学,因为线上无法取代线下教学中的情感需要。整个疫情期间,爱莎的线上教学都采用直播方式进行,教师团队集体备课,即便授课教师身处海外。这样的做法让爱莎在广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中颇有口碑。

  

  未来人才将在“不确定性”中茁壮成长

  

  今年12月,继耶鲁、哥大早申放榜后,哈佛大学也发出早申录取,但今年哈佛早录率降至历史冰点,录取率仅为7.4%——这几乎是早前的一半。不过记者了解到,好的公办学校国际部以及少数国际学校,经过长年累积,在国外著名高校已经有了很好的声誉,被这些海外名校打了标签,在竞争中往往处于优势地位。

  中国教育网总编辑陈志文早前在一场论坛中指出:“无论什么时候,学习还是第一位。无论我们办什么样的国际化学校,磨砺淬炼、严格的规范,以及学习永远都是不变的。所以不要简单标准化理解国际化的教育,还是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你拥有选择权,才有选择的机会。”

  作为国际教育的需求方,家长们该如何选择国际学校?又该如何调整孩子的升学路径?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有的家长出于对国际环境的悲观考量,选择让孩子退出国际教育赛道,重返体制内读书;也有家长短短3个月内让孩子接连转学4所国际学校,因为每一所学校都没法让他百分之百满意。

  不过,记者在采访部分国际学校家长和教育从业者后发现,震荡中改变的不乏盲目跟风者,绝大部分当初选择踏入国际学校的家长都对国际教育有着相对充足的认知,他们坚信出国留学仍是战略性选择,对孩子未来学业有较明晰的计划。此外,当前的家长在择校中更重视中文教育,认为具备母语运用能力的学生更有竞争力。

  “未来人才将在‘不确定性’中茁壮成长。”陈泽芳表示,“疫情是短时期的,全球化一定是大趋势,留学不是为了一张镀金的文凭,也不是为了避开国内高考,而是创造孩子成长的独特经历。学校和家庭这时候,要共同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把成长的责任还给学生,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学习、成长负责。让他们在各种各样的挑战面前,学会调配各种资源,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去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会接纳和欣赏,学会与人相处与合作,只有培养会学习、能合作的人,才能应对未知的世界。”

  广州新侨学校执行长、广东国际化学校专委会副主任袁拔则提出建议:“选择国际学校时,看招生数据不一定有用,很多情况下都是优秀学生借助国际学校平台走向海外。考虑光鲜数据的后面,哪些东西是适合自己的。”袁拔表示,不要对课程体系有执念,也不要对某种课程体系存在成见。IB更多强调语言能力,但从科目深度上,未必比得过A-Level; AP适合单兵作战,但学科体系连续性上较弱。任何的课程体系,都能够培养优秀的人才,关键是自己适合什么,以及学校的育人能力如何。袁拔说,自己也曾辅导过一位普高的学生,用国内考试成绩同样申请到了斯坦福大学的全额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