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

双循环是深谋远虑的长期目标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1月24日        版次:A06G    栏目:专家说    作者:孙绮曼、孙晶

  羊城晚报记者 孙绮曼 孙晶 实习生 苏璇 莫广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

  这一新格局的提出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双循环”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分别具有怎样的意义?在这一历史机遇时期,在粤企业如何利用好大湾区的利好形势投身新格局的建设之中?基于这些问题,羊城晚报记者对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进行了专访。

  

  羊城晚报:“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基于什么考虑?

  林江:我们都知道,拉动GDP增长依靠出口、消费和投资三驾马车。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大部分经济增长都不是靠内需拉动,而是主要依靠外部需求,也即出口。

  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肆虐、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得以在全年获得2.3%的GDP增长,成为全球唯一一个有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出口功不可没。

  但是疫情终究会过去,世界经济舞台会重新热闹起来。一方面,东南亚国家恢复生产后中国的订单会减少;另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仍持续产生影响。在外部需求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为了不受制于人,提高稳定性,国家必须回归到根本,拉动内需以刺激内部消费。中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要寻找新的动力,这个动力很可能就来自内需。因此,而中央在此时积极推进内循环,是未雨绸缪的举措。

  

  羊城晚报:如何正确理解“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含义?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林江:要正确认识“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就需要理解内需动力不足的原因,理解需求侧的改革,理解新格局的前瞻性。刚刚过去的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需求侧管理,并且对于需求侧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从需求侧来说,一是依靠人口增长,二是依靠消费能力的增长,而消费能力增长的最大关联因素就是收入的增长。如果我们只有国内的消费,没有国外的消费,那么也就是说我们一些工厂的生产产品无法迈向国外,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的话就会丧失一部分的消费能力,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外部需求反过来也是在拉动内部需求。如果外部需求不振,内部需求也很难蓬勃发展,所以内外需求、内外循环之间是辩证联系的。

  中央现在提出的“双循环”新格局,不单单是2021年要做的事情,更是一个深谋远虑的目标,是具有前瞻意义的布局。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未来“双循环”格局将成为我们重要的目标方向。

  

  羊城晚报:面对双循环带来的新机遇,粤企如何在新格局下寻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

  林江:在传统产业中,广东的企业借助产业集群效应获得了快速发展。

  珠三角过去引以为豪的产业链在数字化的大数据时代逐渐失去了优势。5G时代,所有数据都可以在云端进行交换,“云中漫步”让距离不再成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面对面工作,一些上下游产业链被打破,原来的理念和逻辑已经被突破了。因此,新的逻辑是否可以为产业界、企业界、地方政府所理解是对粤企最大的挑战。如果地方政府还是围绕着传统产业链去理解,那就会难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

  我认为,在新的时代要求下,企业要有几点清晰的认识。首先,企业需要明确自己想做什么。做玩具、做衣服的企业跑去做半导体,不仅是个体的失败,更是社会资源的浪费。第二,在确定了方向之后,需要知道企业的缺口在哪里,是资源、人才抑或是资金的问题。第三,产品生产出来了,需要怎么卖?卖到哪里去?企业单单关上门自己和自己玩是不够的,一定要通过外部需求的激发,令内部需求得到发展。而对于政府而言,与当地行业协会、企业达成共识则是关键,政府要引导企业更好地把握自身与环境的状况,增强重构产业链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