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乡村电影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2月02日        版次:A11    栏目:    作者:李剑平

  □李剑平

  

  小时候,在我们乡下看一场电影,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那时很少有电影院,即便是县城,往往也就是那么一家,而且相当的简陋。大概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公社成立了下乡电影队,看电影的欢喜之时多了一些,每逢隆重一些的节假日,或者谁家有什么大好事,都会请电影队来放电影。那时候,一听说有电影看,也不管看什么电影,我们就已经高兴得几天睡不好觉,天天盼着放电影的日子快些到来。

  印象中,我们反反复复看的也就是那几部影片,《小兵张嘎》《地道战》《南征北战》等,还有“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等,当然,也有一些国外引进的影片《卖花姑娘》《第八个铜像》等。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乐在其中,甚至还“不厌百回看”。现在想起来,这些影片留给我的印象蛮深刻的,许多情节我估计一辈子也忘不了。这些电影上的有些插曲,甚至电影中的某些京剧唱腔,我至今还能像模像样地哼出几句来。

  当时,如果电影队在自己村放电影,我们就感觉方便很多了。太阳还没下山,电影队刚刚在禾坪上扯起露天布幕,我们就开始从家里搬出凳子,抢占位置。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农家凳子椅子,摆好后就以为万事大吉了。实际上,有时会碰到前面的凳子高一些,或者看电影的人个子高一些,挡住了视线,这样的事情常有发生,令人懊恼不已。于是,我们这些孩子们也管不了那么多,干脆就站在凳子上,引来后面村民的责骂。但是,大家都见惯不惯了,最后,更后面的观众,往往都是伸长了脖子站着看,少有叫累的。

  至于到其他村去看电影,那就不容易了。当然,知道其他村有电影看,我们便提前作好准备。比如,提前帮家里喂鸡喂猪,在家里提前做饭吃晚饭,等等。那时候,乡下大大小小的路挺难走的,常常要走田埂小道,或者穿越山间小道。也不知道要走多远,拿上手电筒就跟着识路的大一点的小朋友出发了。有一次,天下着小雨,有点冷,天色也格外黑,根本没有路灯,我们用手电筒照着路,深一脚浅一脚地小跑过去。摔倒了,爬起来又走。我的一个小伙伴扭伤了脚,又踏进了水田,我们把他拉上来,安慰了几句,就继续赶路,生怕错过精彩的电影镜头。可是,等我们赶到放电影的村里时,电影已经放了一大半……

  去邻村看电影,我们从不怕累。当然,当时无所谓的事,如今想起来还有点后怕。比如,我们临近的有个村,村里的大狗,特别的凶恶。还没进入村里,远远地就可以听到狗吠声,在四周静谧的夜色中,听起来似乎特别大声,特别可怕。难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急切地想看电影的愿望,驱散了内心的恐惧,勇敢地穿过了大狗的“封锁线”。有一件事,想起来至今觉得可怕又可笑。那一天晚上,我们在邻村刚刚看完电影《白毛女》,回家路上,还在谈论着那些惊悚的一幕幕,特别是“白毛仙姑”的情节。这时候,我们的确有点恐慌了。就在急急地往家赶的时候,猛然发现后面有一个人正在追赶我们。月色下,回头一看,长发、白衣,还是个女人。我们看不清是谁,实际上也顾不上看清是谁了,只觉得是不是电影中的“白毛仙姑”从银幕上下来了。前面的小朋友大叫一声:“赶快跑!”于是,我们便赶紧拔腿跑呀跑呀。后来,实在跑不动了,白衣女人追了上来,我们一看才知道,白衣女孩其实是我们村的一个初中女生……

  当然,到邻村去看电影,也并不是你想看就有的看的。有时候,为了能看上一场心仪的电影,还得绞尽脑汁。记得有一次,听说一间学校晚上要放电影《沙家浜》。我们到了学校门口,才发现要凭票进场。我们实在没钱买票,又不甘心白来一趟。于是,一群小伙伴便翻后墙进去,谁知刚从墙上跳下来时,守门的老人发现情况异常,跑了过来,吓得我们赶紧躲进墙角的草丛中。我们连气也不敢喘,伏在草丛中等待老人离去。谁知老大爷还是很负责任的,守着后墙很久都没有走开。等到老人走开时,电影也快散场了。电影没有看成,倒是在草丛中被蚊叮虫咬了一个晚上……

  时光易逝,岁月不居。这些年少时代一段段被窖藏的往事,或浓烈,或清淡,或香甜,或酸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