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小学作业不出校门”:

当心家长加动作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2月05日        版次:A09G    栏目:今日论衡之世相评弹    作者:然玉

    

  □然玉

  

  2月4日,教育部官网公布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新的一年,教育部将重点抓好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他要求,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随堂作业在校园内完成,初中阶段作业不超纲,高中阶段作业不越界,让学校的责任回归学校,让家庭的责任回归家庭,共同引导孩子自主完成、自我管理作业。此外,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也将纳入监测考核。(2月4日央视)

  关于中小学生课业减负,官方表态一以贯之,却也越发显露出一丝老生常谈的疲态。此番教育部给新一年工作划重点,不出意外又就此进行了专门重申。“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的表述新则新矣,其核心逻辑还是很熟悉的。从限制“作业完成时间”,到明确“写作业的场所空间”,所传递的无非是主管部门以精准化、定量化的管理,来强化前端引导的考量。而参照过去的实践经验,这一新举措的效果,或许还有待检验。

  事实上,严格控制小学生作业负担,从来不缺规定。比如说,许多地方都发文要求“公办小学一、二年级教师不得给学生书面作业,三年级以上作业量不能超越一小时”。以事后的视角审视,这类条款明显是存在漏洞的。首先,缺乏必要的“检举”机制,学生们放学回家后,到底有没有作业、作业量是不是“超时”,主管部门是没办法准确掌握情况的;再者,也没有精准的“度量”标准,作业时长因人而异,习惯不同、学力不同,写作业耗时也就不同,难以一概而论。

  从规定“作业时长”,到指定“作业场所”,这是一个显著的变化。“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换而言之,就是“小学阶段作业必须在校内完成,不带作业回家”。教育部之所以在现阶段抛出这一“新方案”,自然是有其考量和支撑的。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的广泛铺开,使得“在校做完作业”有了实施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意味着“小学作业”的根本性变革,也即从“家庭作业”变成了“在校作业”。因其“在校”,故而总体可控。

  把作业留在学校,便于教育主管部门动态掌握、有效调控,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看到孩子“回家没作业”,家长们难免又会心中没底、忐忑不安了。“家校共育”讲了这么多年,很多家长早已习惯了监督作业、批改作业了。这回一下急转弯,“小学作业不出校门”了,少不了会有一个适应期。适应不好,那么大概率又会走上“学校减负,家长加压”的老路了。

  当我们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课后作业”,那么就必然要为“家校共育”注入新的内涵,就必然要为家长设计好新的角色。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各环节密切衔接、步调一致,课业减负才能彻底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