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威士忌收藏 选大师还是品牌?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2月08日        版次:A12    栏目:鉴藏有道    作者:黄山

     威士忌大师理查德·派特森 图片/邦瀚斯

     美酒专栏作家,日本酒学讲师,在微信公众号“饮识分子”科普酒的知识

  

  文/黄山

  

  上一期的专栏《威士忌大师的作品值得投资吗?》,列举了好几个威士忌大师:比利·沃克、比尔·梁思敦、吉姆·麦克伊恩。

  有资深威友提出质疑:说威士忌大师,为什么偏偏不说行业里咖位更高的两个人——来自大摩(Dalmore)的理查德·派特森(Richard Paterson),以及供职于百富(Balvenie)的大卫·斯图尔特(David Stewart)?

  另外也有读者追问:前面的文章把麦卡伦和山崎捧为威士忌的头部品牌,但是这两家的调配师却没有那么著名,那他们算是大师吗?

  这两个问题,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却非常值得放在一起聊。

  先说说这咖位很高的两位大师:理查德·派特森和大卫·斯图尔特。这两位其实挺多相似之处:都是40后(屈指一算,如今已是70多岁高龄了),都是十多岁时就加入了威士忌行业,并在一家公司工作了超过50年,各自陪伴一家产量很有限的手工型酒厂成长为一家中等规模的酒厂。

  两个人也是荣誉等身,理查德·派特森诨号“The Nose”(中国网友将之译作“神之鼻”,略有夸张但很传神),获得了国际烈酒挑战赛(ISC)的终身成就奖;大卫·斯图尔特更被英女王授予“大英帝国勋章”。

  市场对这两位也是非常认可的,在大众消费市场,大摩和百富的认知度都相当高。而在收藏拍卖领域,大摩的62年、51年、49年这些高年份威士忌早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百富虽然相对于麦卡伦和大摩而言并不是拍卖行的常客,但是关注它的朋友都见识过百富30年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从7000多元攀升到14000元的强势表现,而且随着百富为了庆祝大卫为酒厂工作超过50年而推出的、高端收藏的DSC系列逐渐推出市场,它们也有望为百富在拍卖市场挣得更大的份额。

  显然这两位威士忌大师的作品绝对值得收藏。那么另一个问题就来了,在过去的20年中,像麦卡伦和山崎这两个单一麦芽威士忌中的头部品牌,比起上述的那些大师操刀的品牌卖得更好、涨得更快。那么麦卡伦和山崎的调配师(Blender),也属于大师之列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这两个头部品牌的调配师反而没有其他大师有名气?

  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麦卡伦的调配师柯斯滕·坎贝尔(Kirsteen Campbell)和山崎的调配师福與伸二,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两人作为各自品牌的品质总负责人,其知名度和热度都与品牌的成功度不匹配——试用搜索引擎,你会发现,柯斯滕·坎贝尔(Kirsteen Campbell)的搜索结果连理查德派特森的1/7都不到,而福與伸二的搜索结果更只有大卫·斯图尔特的1/10。

  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其实是品牌自己的战略规划。

  虽然每个品牌都有自己招牌的调配大师,但只要是稍微有点规模的品牌,负责出品的都不会只有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而且除了人的品味以外,团队还会利用很多科学方法和工具去保证出品的稳定性。因此,即使调配大师是这个团队里最重要的人,但绝不会说单靠他一人就造就了整个品牌,也不是说离了他,品牌就玩不转了。

  因此,要不要着重去营销调配师,让他成为品牌的代表,那就视乎酒厂自己的规划了。

  像上一期专栏提到的,作为调配师出身、最终收购了停产的本利亚克酒厂的比利·沃克,因为接手的是个百废待兴的厂子,又不像大集团那样有大量市场预算的支持,所以只能撸袖子亲自上,把自己的调配实力作为最大的卖点去营销;类似的是先后在两个小酒厂担任创业期调配师的吉姆·麦克伊恩,其最大的卖点也是他本人,自然也要花大力气去营销这一点。

  但是像麦卡伦和山崎,产量巨大、调配团队也很强,各自又有很多卖点,而且已经被市场强烈认可,就没有必要太多地营销自家的调配师了。

  而理查德·派特森的大摩和大卫·斯图尔特的百富,则刚好卡在中间。他们两人刚入行的时候,这两家酒厂规模也不大,又强调手工生产,也很合适把明星级的调配师作为卖点去营销。但是现在这两家酒厂已经不算小,而且都有了实力强劲的调配师团队,如果要更上一层楼的话,实际上他们需要摆脱过于依赖调配大师的宣传策略。否则70多岁的老人家一旦退休,后续的营销还怎么做呢?

  最后,从投资收藏的角度来看,威士忌大师的作品是很值得投资,但是不要把大师的范围仅仅限定在认知度最高的那几个人,因为大部分头部和颈部的品牌,其背后的调配师和团队,都是大师。如果懒得搞清楚哪位是大师,哪位是伪大师,就先收头部品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