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黄天骥,1935年生于广州。中国古代戏曲研究大家、教育家。1956年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师从文史大家王季思先生和董每戡先生,问学于词学大师詹安泰先生,六十多年来一直在中大工作生活,长期从事古代戏曲研究和教学,成果丰硕,被誉为学术界的“常青树”。代表作有《黄天骥文集》十五卷。 |
中山大学2018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黄天骥教授执权杖 中大供图 |
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领百粤风骚开一园桃李,揽九天星斗写千古文章”,这副镌刻在中山大学中文堂大堂正中的对联,出于黄天骥先生之手。它寄寓了一位在广州学习、工作超过一甲子的学人的胸襟与气魄,也是先生对中文系乃至中山大学的寄望与希冀。 戏曲研究为主,兼治别样 黄天骥在大学三年级即于《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发表长篇论文《论陶渊明诗歌的人民性》。在长达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他以“戏曲研究为主,兼治别样”为方向,在古代戏曲以及诗词研究和创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带着诗词的眼光去研究戏曲,又带着戏曲的眼光去研究诗词”是黄天骥学术的一大特点。在戏曲研究方面,他师从王季思先生、董每戡先生,先后主编出版戏曲文献及校注十多种,尤以协助王季思主编的《全元戏曲》,以及与黄仕忠联合主编的《全明戏曲》最为经典,对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案头文献基础之上,他非常重视结合场上表演形态来研究古代戏曲,这也与早年接受董每戡先生指导、有丰富的舞台和剧场实践经验有关。其与康保成联合主编的《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不仅是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古代戏曲研究的前沿领先之作。 黄天骥曾得诗词研究和创作名家詹安泰先生等亲炙,其诗词研究的成果和名声还一度超过戏曲研究。此外,他特别重视作为学术基础的元典研究,所著《周易辨原》一书,学界认为另辟蹊径,对周易所反映的上古生活进行还原,也是对易学研究的新贡献。 从教六十余载,黄天骥门生无数,桃李天下。“老凤将雏过小桥”,他对自己生命的期许是“当一座桥梁”,这成为他教学生涯的注脚。文史学者刘根勤、黄仕忠等曾讲述起对黄先生的印象:“他最领时代风气的,是他的人缘和人伦。这个伦就是师生之伦。” 值得一提的是,由王季思先生创设、老中青结合的中山大学中国戏曲研究团队,也秉承黄天骥所主张的“戏曲研究为主,兼治别样”的理念,在戏曲研究领域作出出色成绩的同时,又有所拓展,成为全国同行翘楚。 阐发岭南文化:生猛、淡定 除了严谨治学,黄天骥长年阐发岭南文化,为之鼓与呼,撰写了大量“一个老广州人的文化随笔”。在《中大往事》所收答问中,黄先生提及:“我觉得中大的学术风格最能体现岭南文化的特色——既是务实的、创新的,又是包容的、严谨的”;“我觉得几代中大人形成的‘中大精神’,实际上是‘岭南文化’在学术领域中的体现”。 在他看来,广东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生猛和淡定。“生猛指的是广东人思维活跃;淡定指的是我们对生活有信心,很会享受生活,比较乐天知命。所以在接受外来文化的时候,也不会有那么强的抗拒心理。” 谈及岭南文化的特质,黄天骥不喜欢“务实”“进取”等口号,而更倾向于从食品及习俗角度展开论述。《岭南新语》一书收录了他的12篇论述及访谈,包括:《生猛广州论说》《“及第粥”是观察广州人精神的一个窗口》《岭南文化是“不中不西,有中有西”》等等,足见他的立场与志趣。 为何说“及第粥”最能体现广州人的精神及趣味?他是这么描述的:“及第粥的制作,其精妙处,正在于包容。它的材料,包容了植物和动物。植物有无味的米,有微辣的姜,微香的葱;动物有水上游的,地上跑的;肉质有稍稍松软的,有较具嚼头的,它们各具有不同的蛋白质和养分。至于烹饪,则包容了文火、武火等方式。有些外地朋友,以单纯为美,讲究地道、正宗,而广州人却乐于把不同特质的东西汇于一炉。这种兼容并蓄的品性,也直接作用于广州人的舌头,于是我们的味蕾,也有包容的嗜好。” 羊城晚报的老作者老伯乐 黄天骥自中学时代在主流报纸发表散文起,教学、研究与创作相长,七十多年来笔耕不辍,先后结集出版了《中大往事》《岭南感旧》《岭南新语》,以及旧体诗词与碑文联语的结集《冷暖室别集》等。其中不少作品发表在《羊城晚报》上,且几乎每个时期都有诗词和散文作品在《羊城晚报》发表。 在2016年将历年著述编为《黄天骥文集》十五卷交出版社出版后,先生依然笔耕不辍。他说,自己还将陆续刊发系列研究论文和散文随笔,也会继续在《羊城晚报》发表作品。 黄天骥不仅是《羊城晚报》的老作者,更是老伯乐——他不仅在做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山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期间,努力向羊晚培养输送人才,平常也非常鼓励学生到羊晚工作,并时时关注和关心羊晚的发展。《羊城晚报》创刊五十周年之际,黄先生入选“当代岭南文化名人五十家”,近年来多次担任“花地文学榜”“再赋新词《广州好》”等重要活动的评委。 答问: 报纸是靠人办的 引才育才很关键 羊城晚报:在您看来,传播环境的改变,对新闻传播工作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您对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有什么建议和期待? 黄天骥:作为一名教师,我总希望《羊城晚报》继续发扬传播正能量的优良传统,继续保持巨大的传播影响力。当然,传播环境变了,我们的传播手段和方式也要转变。 比如,过去主要通过报纸来传播,而现在恐怕媒体的APP客户端或者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要大过报纸本身。但无论如何,内容为王,有好的策划、好的内容,才能有好的传播,特别是好的传播效果。有的抓眼球的文章,传播数据虽然可观,但传播效果和效益如何?这也是值得追问的。《羊城晚报》作为传统的有巨大影响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应该是将传播效益而不是传播效率放在第一位的。 报纸是靠人办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人才的吸纳以及不断培养,是增强报纸核心竞争力的最关键的一环。 近些年,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的一些大型活动开展得很好,是《羊城晚报》继续保持全国影响力的重要一环。这份报纸曾经是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大报之一,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也希望能继续保持。 《羊城晚报》是岭南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向外辐射的重要窗口。文化以学术为基础,也希望《羊城晚报》在学术报道和学术园地的建设上作出更多新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