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大力实施特色建设,江门乡村“貌美如花”

粉墙黛瓦风光好 故园春色景致新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3月05日        版次:A07G    栏目:    作者:陈卓栋、彭纪宁、江宣、谭耀广

     乡村整治漂亮了,游客也多了

     曾经的鱼塘烂地成了乌纱村亮丽“门面”

     旧学校变身疍家民宿

  

  文/图 陈卓栋 彭纪宁 江宣 谭耀广

  

  说起江门的乡村景色,那真是“百花争艳”:“皇族村”古井的风铃木黄花怒放,“后珠玑”良溪的粉墙黛瓦韵味悠长,赤坎的碉楼壮观,石板沙的“疍家”味浓……近年来,各有韵味的“品赋”加上各具特色的建设,让江门乡村更加“貌美如花”。正是春光明媚时,游人如织的江门乡村,火“出圈”了!

  

  “妙手”微调收获亮丽风光

  

  把那“满眼的猪圈烂泥破瓦房”,换作“一年四季风光美”。早已把乡村振兴提上议事日程的江门,近年来向着农村面貌“开刀”。“外科手术”般的精细微调为村民们带来惊喜连连。

  在江海区礼乐街道乌纱村村口,有一个新建的小广场。每到傍晚,村民们都会聚集到这里跳舞、乘凉、散步、聊天。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鱼塘边的烂地,污泥与垃圾遍地。

  乌纱村村民黄女士介绍,乌纱村因龙舟、篮球、香港明星曾志伟故乡等元素,在礼乐各乡中拥有很高知名度。但村委会前的一块鱼塘烂地,却是村民们多年心中的一块“疙瘩”。这块鱼塘烂地位于村口要道,一条河道蜿蜒回护,相当于乌纱的“门面”。鱼塘此前一直出租,烂地上搭建着杂乱的木棚,还有一个临时公厕,环境非常脏乱。

  2018年,乌纱村决定整治村口的鱼塘烂地,收回了出租的鱼塘,整体改造成一个党建文化公园。花草树木种起来,烂地上建起了小桥、走廊、凉亭、党员活动中心和新的公厕。如今走进乌纱村,凌于碧水之上的党建文化公园映入眼帘,凉亭、小广场、绿地、水塘相互映衬,成为村民散步乘凉的好去处。

  而开平市塘口镇强亚村委会祖宅村的村民们则长了见识:原来乡村厕所也能成“网红”!

  2018年之前,祖宅村的村容村貌实在让村民不敢恭维。“村前的水塘、农田都被疯长的杂草遮住了,村里到处可见破旧的老房子,村民在水塘边搭建的鸡舍、猪栏不时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祖宅村小组组长周惠群回忆。

  2018年7月,祖宅村开始了“三清三拆三整治”,清理杂草和垃圾、拆掉鸡舍猪栏、清拆危房……整个村子豁然开朗起来。而且在江门市住建局的积极推进下,大批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和艺术家来到了当地。在他们的匠心独运下,祖宅村的一幢乡村厕所成了“网红”打卡点,既有公共服务功能,又有休息娱乐功能,外观还美轮美奂,不少婚纱拍摄团队甚至专门来取景。该厕所还荣获了2020年度世界景观建筑奖的最佳小建筑奖。

  改变的除了“面子”,还有“里子”。不少农村在整治村容村貌的同时,也彻底更新了村里的生活配套设施。

  如蓬江区杜阮镇的长乔村,先前由于缺乏规划意识等历史原因,村里生活污水大多通过暗渠流向池塘,导致池塘异味大、水质差,影响村民居住生活。长乔村党支部书记张健华介绍,借助打造人居环境整治示范乡村,长乔村重新设计铺设排污管网,将村里的污水管连接至杜阮污水处理厂,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

  新会区双水镇沙蓢村,最近也新建了一条连接隔壁豪山村、塘河村的硬底化便民通道,大大缩短了村民出行的距离,而且村里的主干道和便民通道也都安上了太阳能路灯,村民夜间出行不再需要摸黑打手电。

  “三清三拆三整治”“百村示范、千村创建、万村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厕所革命”“四好农村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外科手术”中蕴含着“大手笔”,仅去年江门市县两级财政就投入超过25亿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这一波整治,不仅让村民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好,也让江门的不少乡村在网上“火”了。如台山市水步镇的草坪里,经过整治后显露了浓厚的华侨文化底色,村内的百年历史建筑汇聚了中西文化精华,洋楼景观中点缀着反映乡村生活的手绘画等装饰,加上每年四月盛开的鱼木花,吸引了不少周边游客前去打卡。

  

  匠心独运活化百年建筑

  

  上世纪初以来,一座座融合中西方建筑特色的学校在江门的田间地头矗立起来,并走出了不少学业有成的莘莘学子。但随着农村生源减少,这些学校在使用数十年后,纷纷走向沉寂,荒废多年无人问津。但现在,有心人的活化让这些旧学校成了“香饽饽”。拥有86年历史的新会区古井镇慈溪村本厚学校,就在江门市文联、江门市美术家协会的“打磨”下,摇身一变成了艺术创作中心。

  本厚学校教学楼外观形似西洋教堂,内为两层西式楼房,具有鲜明的西方建筑风格,历史气息浓厚,更有着别样的灵气。欧友进、陈渐、丁松坚等艺术名家的经常造访,让本厚学校以“古井艺术部落”的新姿态在艺术圈中口口相传。

  除了古井艺术部落外,台山的南村艺术部落同样被艺术界赞誉。2012年,江门美协主席吴锐鸿走进了台山四九镇闲置的上南村华侨中学。学校混杂着德国、俄罗斯建筑风格,并隐隐透出一种现代感,让吴锐鸿充满了艺术创作灵感。他用了一年的时间精心改造这间闲置学校,并冠上了“南村艺术部落”的名称。

  南村艺术部落建成后,先后举办了多场展览,高朋满座,气氛热烈。当年捐资兴建上南村华侨中学的老华侨,知道学校通过艺术的方式得以活化,都感到很开心:“捐助的心血没有白费,能够继续发挥作用!”

  同样看中五邑乡村旧建筑的,还有建筑设计业者李拱华。他对故乡鹤山市古劳镇上升村委会仁和小学情有独钟:“仁和小学在1929年建成,中间又经过重建,不过已经停办了很多年。”他回忆,最初见到仁和小学时,虽然内部环境破旧、发霉,但外观仍然完整,“骨架很好,有不同的贯穿线路,也有历史沉淀和岁月的痕迹,是一个打造艺术空间的好场所。”经过李拱华的设计与整修,仁和小学成了一座艺术酒店,古朴而简约的建筑内,展厅、图书分享空间、餐厅、客房、艺术创作空间等一应俱全。艺术酒店接连不断举办的雕塑展和美术展,更为当地增添了一丝文化气息。

  艺术空间、咖啡馆、小酒馆、民宿……“旧瓶装新酒”的文旅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斑驳的外观散发着崭新的生命力,既保留了江门乡村的本来面貌,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这波整治中,还有许多乡村的废弃厂房、礼堂因外观具有特色而得以保留;随着游客的增多,这些旧建筑摇身一变成了不同的文旅设施,演绎出新的故事。

  这正是江门以“绣花功夫”推进乡村建设的成果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