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狮协会2019年受邀参加旅韩华侨华人祭孔大典暨中华街文化体验巡游表演 |
国际扯铃社参加第三十四届北极光校园歌唱大赛表演 |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亮 实习生 李冰娜 杭莹 通讯员 李伟苗 陈芃辰 郭锐涛 图/受访者提供 农历大年初四,澳门一酒店门口锣鼓喧天,红、黄、白等不同色彩的舞狮闪转腾挪,时而俯身游走,时而凌空跃起,现场热闹非凡。这其中,有暨南大学龙狮协会成员彭锭铿的身影,他操纵着南狮的狮头,活灵活现地展现着盘、游、滚、腾、穿、缠、戏等传统舞狮的表演形式,将醒狮威武勇猛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实际上,广东高校里不乏传统文化类社团,社员们用多种方式传承、创新中华文化,时刻不忘将中华传统文化推广到五湖四海。 暨大龙狮协会:以侨搭桥,“舞”出国门展风采 彭锭铿来自澳门,是暨大口腔医学专业大二学生,他是澳港柿山结义堂国术健身会的狮团固定成员,也是暨大龙狮协会的主力。“我从初一正式拜师学习舞狮,至今已7年。”彭锭铿表示,春节期间,他还参加了许多企业与店铺的新年舞狮表演,不仅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给大家带来喜庆的气氛和浓浓的年味,令他倍感幸福与温暖。 龙狮协会会长张起告诉记者,协会中港澳台侨生占比将近一半,许多来自港澳的同学从小就接触过舞龙舞狮,对龙狮文化比较了解,成为协会的“顶梁柱”。彭锭铿认为,加入龙狮协会让他了解到不同地方的龙狮文化,也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据了解,龙狮协会从2012年起每年均开设龙狮班,通过系统教学创新传承龙狮文化的渠道。课程向37个学院开放,累计为2000余名学生授课,其中外国留学生500余人。“来自美国、厄瓜多尔等国家的海外留学生,都是我们的主力。”龙狮协会指导老师范燕薇表示,教学组专门编写了龙狮英文教学大纲及教学素材,授课老师及助教进行英语业务学习,以便更好地与留学生交流,深化其对龙狮运动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张起介绍,2019年龙狮队曾受邀赴韩国参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暨中韩经济文化友好交流年系列活动”,在首尔、仁川参加多场演出,并与当地华侨学校师生进行了舞龙舞狮文化展示及教学交流。“我们还曾出访南非、意大利、加拿大等国,以侨搭桥,龙狮文化与华人华侨共同构筑起传承中华文化的桥梁与纽带,不断将中华传统文化推广到五湖四海。”范燕薇说。 暨大国际扯铃社:和而不同,“空竹”抖出新花样 马来西亚留学生陈哲伦是暨大国际扯铃社的创始人。2008年,他发现扯铃虽源自中国,但校园里了解扯铃的人却寥寥无几,便将扯铃带入了暨南园。扯铃又名抖空竹、抖空筝,由汉族民间游戏用具“陀螺”演变而来,不仅是中国传统的民俗技艺,更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扯铃社社长栗奥表示,他们将扯铃表演与现代音乐或古风音乐有机结合,例如其自创的magic系列招式,将扯铃与电子乐结合起来,歌曲《入阵曲》旋律激昂,与扯铃招式“绕人旋转”相得益彰。 此外,他们还融入舞台剧元素,在扯铃表演中适当穿插剧情,让观众进一步了解扯铃文化。“越来越多的暨大学子对扯铃有了新认识,这一民间游戏正以一种新姿态走进大家的视野。”栗奥说。 指导老师叶志海表示,13年来,扯铃社逐渐发展出一条多元并富有现代气息的国际扯铃文化路线,使扯铃技艺与文化在不同文化背景种群的青年中无障碍传播。 “港澳台侨在扯铃这个共同语言前,可以做到和而不同,”栗奥说,“我们在招新时会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进行分散式宣传,同时原则上保证港澳台侨外招生和内地招生1:1的比例。”据介绍,扯铃社通过各种途径增强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例如在澳门文化节进行扯铃表演,定期组织团建,举办国际杯扯铃锦标赛等。 华农雄鹰锣鼓队:传承18代,队员就业率达100% 自2004年成立以来,华南农业大学雄鹰锣鼓队先后培养了17个学院、700余名队员,共18代弟子。 华农人文与法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团队指导老师肖华介绍,多年来,锣鼓队先后在华农红满堂奠基仪式等场合献礼表演超过300次,还参加了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表演、广东省园林学会50周年庆典晚会等大型表演。 “锣鼓队让社会欣赏到气势非凡的传统锣鼓盛宴,进一步唤起了大众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肖华说,锣鼓队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在对传统曲目的传承之余邀请专业老师进行新鼓曲的创作指导,为中华传统鼓乐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据了解,队员在日常训练中所锻炼出来的守时守信观念、团队配合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等优良品质,让他们毕业后在岗位上也勤勤恳恳,赢得用人单位的良好口碑。据统计,锣鼓队成员毕业后就业率达100%。 据队长华盈盈介绍,为培养团队意识,锣鼓队自创接龙式的运鼓方式——“接龙”,即以一鼓一人相串联的方式进行“锣鼓运输”。“这种方式非常讲究团结协作,接龙里的任意一环都极为重要,如果有一人慢了、快了,整个队伍就会散掉。因此,这要求队员们在接龙时聚精会神,方能步调一致、团结一心。”华盈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