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从个体出发抵达“诗性正义”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3月07日        版次:A11    栏目:自序    作者:王晓超

  

  □王晓超

  

  自从与诗词相遇,便开始了一场没有终点的跋涉!

  最初喜欢诗歌,只是因为它叫“诗”,是想象中代表理想、纯粹、高尚、风花雪月等一切美好事物的总和,是少年懵懂初心的代名词。从最初的盲目喜欢,到后来一路探寻,愈发感受到写诗是一种寻找远方的过程。远方不是地理位置上的标志,而是出于一种对更理想的生命尊重与完成而产生的愿望,是一种深层次的自省与自觉。

  2004年初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北京认识了几个文化界朋友,其中有《红楼梦》编剧周岭先生。我记得当时他们几个文人雅士互相赠诗。印象中周岭先生的诗是《登泰山》。交谈中,我也谈及对诗歌发展的一些看法,尤其是中华诗词的传承以及新诗的发展方向等。听后大家很惊讶,周岭说我对诗的研究达到了一定高度,建议我将平时写的作品结集出版。回来后我就开始整理发表过的作品,并由花城出版社连续出版发行了《下雪的日子》《超然轩诗札》。

  从此,我通过发表诗歌、散文,以及讲授国学等,影响和启迪一大批文学爱好者,我也乐在其中。诗集《世间有你真好》是继《一壶诗情暖人生》后,收录了我从2018年7月-2020年6月的作品,共102首新作。在举国上下抗击新冠疫情之际,我也表达出自己一个微末如星火的愿望——用诗歌赞美抗疫者前赴后继、扛鼎逆行的奉献精神。

  如何从诗人的个体出发抵达普遍的“诗性正义”,磨炼的是诗人的政治品质和综合处理能力。我从突发的灾难事件着手,楔入人类生活的内部,贯穿其中的精神底色还是人文情怀。这种介入性通向的是人们更广阔的现实生活,在个人体悟和人类灾难乃至时代难题之间,需要诗人在触及本质时考虑字词的及物性。

  我认为自己应该作为一个忠实的记录者来凝视时代,讴歌时代,反映时代。这是我写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我的使命,更是这本诗集的主要主旨;进而反映了我诗歌创作的理念和动机,印证我历来主张的为诗为文的当代性和历史感。

  在此,还有必要谈谈这本诗集的特点——

  一是关注同胞。“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惦念生活,关注同胞的作品,往往直抵人心,引发读者共鸣。在灾难中“哀民生之多艰”,歌咏平凡大众的疾苦悲欢,赞美时代精神,始终是我诗作的重要内容。

  二是钟情万物。在我的作品里,天地万物纷呈雄浑蓬勃气象,充分展现和表达了人与天地的一体关系。山水更像是延展和发散出去的一种精神,这种写作方式氤氲着人与万物同生共长的崇高境界。基于见山水而触景生情的抒写传统,我尽力去重塑一个古典表达者的形象,我追求大自然原生态的美学,这让我的诗在抒情感化的字里行间更具启蒙意味。

  三是旨在当下。写景写物启迪人心,说古谈今,旨归世事,是我写诗的主要原则。总之状景必及人,咏古必启今,这是我写作的原则。我从不去追求“词生词”的单向度循环,而是追求有精神来路和文化底蕴的创作。

  四是源于生活。我的作品都与自己的人生、事业乃至人类、国家、民族、自然、人性等紧密相连,寄托家国情怀,决不无病呻吟,把对国家对民族对百姓的爱用诗的语言具体化。

  五是词根新颖。我坚持自己的语言密码,在遵循语法规范的情况下,拥有一种重构新颖的、鲜活的、异质的话语能力,力求在字里行间提供多维的角度、丰富的弹性,有时形成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奥义,甚至有时还会给读者带来一种梦幻感的美妙。

  欲从字句寻深味,先读诗人初始心。这本诗集收录的诗词不一定都是佳作,但诗人的内心是真诚的,情怀是炽热的,能量是向上的。我一直坚持写作,因为事业和爱好是相得益彰的。不管事业取得多大成就,工作多么繁忙,我都在创作的道路上奋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