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向东 世人多走进花园,而一些文化人却走进了墓园。这首先让我想起的还是鲁迅。在厦门时,休息了,他和学生别出心裁地到坟地游玩。那时的厦门大学的后面是没有所谓墓园的,有的只是乱坟岗。可是,作为思想者的鲁迅却在乱坟岗中发现了思想,他认为当时的社会就是一个大坟墓;同时,他还有了灵感,坟墓是埋葬过去的,他编了一本自己的旧文章,就取名为《坟》;最有喜感的是,他在乱坟里发现了爱情,在一块许姓墓碑前留了影,还倚靠着墓碑。他把这照片寄给了许广平——世上有这样示爱的吗?恐怖极了,也可爱极了。 高莽似乎和鲁迅有同好。他也是一个“寻墓者”,写下了这本《灵魂的归宿——俄罗斯墓园文化》。 高莽是俄罗斯文学翻译家,同时又是美术家,这既保证了他的文字是上乘的,又保证了他的美术鉴赏水平是超强的。俄罗斯的一些墓园本身就是艺术园地,而在高莽带着美术家的眼光审视之下,加上散文家的笔调,墓园在历史的云雾中,沧桑而又沉重。所有这些,使得这本书成为我的珍爱之一。未知死,焉知生?五十岁以后,我对关于死亡的书籍都有强烈的兴趣,而这本书也是我时时把玩的。 高莽笔下俄罗斯墓园中是令人敬仰的历史人物或在历史上产生过影响的人物,他们苦辣酸甜的生平可向后人提供人生的启示。高莽既介绍每一座有艺术感有历史感的坟墓,同时也介绍墓主的死以及与他们死亡有关的话题。看书中本身是出色的艺术创作的墓碑图片以及高莽选择的插图,给我的感觉是,阅读此书,仿佛在与墓主对话,与伟大的或是特别的灵魂絮语。置身这样的墓园,灵魂也会得到升华。 当然,我们不能指望有众多这样的墓园,真要这样,那地球也容不下。1895年8月5日,恩格斯与世长辞。遵照恩格斯的遗嘱,他的骨灰罐被沉入他生前最喜欢的英国伊斯特勃恩海。恩格斯成为近代史上革命导师兼世界名人骨灰海葬的先行者。列夫·托尔斯泰的墓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坟上长满了绿草,甚至没有修剪过的痕迹,附近几株大树荫蔽着这个伟大文豪长眠的地方。当我们徘徊在大海岸边,或能看到恩格斯深邃的思想?当我们穿梭于林海之中,或能听闻托尔斯泰的絮语?大海、林海,那也是安魂之所在。 说到底,世界上最好的安魂之处,是人心和记忆。一个人只要活在他人的心中和记忆里,他就是不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