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跨界评说艺术家那些事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3月21日        版次:A06    栏目:视阈    作者:蒋述卓

    

  

  □蒋述卓

  

  赵利平的这本《艺术家那些事》专说艺术家的人与事,自然也说他们的作品,将三者融合在一起,或许就让我们更接近那些平日听说而又并不详知的艺术家们。作为摆渡人,赵利平将读者与他们的距离拉近了,有了可以对话的机会。

  说人,赵利平有近水楼台的平台,他经常会创造与艺术家在一起的机缘,或聚于从化温泉共同舞文弄墨,或上艺术家工作室饮茶观书鉴画,或于展览厅欣赏艺术家们正在展出的作品,共谈观感体验。其间隐藏的一些故事,他不说我们不知也就罢了,但艺术界却少了许多乐趣、兴趣乃至审美的情趣。

  比如,赵利平和画家陈永锵随意率性且真诚的交往,被赵利平的“锵哥”用两个字来形容——“鸠鹫”。在粤语读音中“鸠鹫”这两个字有“这点事,无关宏旨,就这样吧”等意思,说的是斑鸠与秃鹫两种鸟,鹫可以仰望天空翱翔于悬崖天际,鸠则扑腾于村庄原野活跃于无垠大地,但作为朋友它们又是平等的,同在一片天空下讨生活,“鸠鹫同天”。这就颇有点老庄万物齐一的味道。赵利平不说,我还真不知道。平时见到陈永锵总是在岁末文艺界联欢的时候,锵哥总要借酒酣耳热的时机出来耍几回丝巾帕子之类,扮相引得众人叫好,这大概就是他“鸠鹫同天”的本相吧。

  赵利平在此书中还带我们走进林墉一家三画室,这也是我们可远观而不可近视的事情,不是朋友关系,谁又有这种待遇?一家三画室,确实难得,所谓艺术世家、书香门第也就是这样造就的吧。这不是赵利平在揭秘,也不是炫耀,而是在写艺术家们的性格与情趣。正如我们了解到的画家黄永玉喜欢色彩斑斓的名车一样,艺术家有这点爱好不是更有些人情味和艺术激情吗?

  读艺术家传记如果只是谈作品而无故事,味同嚼蜡。可惜的是赵利平写许鸿飞少了许多故事,到许的工作室深入许的内心与生活,我想肯定是极有趣的说道,赵利平是尽量以细节出之,当然与写人交叉在一起。比如他说书法家李卓祺是左撇子,写得一手好爨宝子体,我没见过。赵利平说方楚雄的事也让我们更详尽地知道了他的成绩是如何造就的。方楚雄在读广州美术学院时期,山水、人物、花鸟均有涉及,起初导师杨之光是想让方楚雄留校教人物画的,但方楚雄从小就喜欢花鸟画,而当时广美最缺的也就是花鸟专业教师。正因如此,1978年方楚雄毕业后留校便被学校派去北京、天津等地游学。在几个月的游学中,他拜访、请教李苦禅、李可染、王雪涛、崔子范、田世光、孙其峰、阿老、许麟庐等名家。因为当时借住中央工艺美院学生宿舍,所以黄胄先生的课,他也多有聆听。方楚雄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勤奋,他总是笔不离手。听说一次国庆时他和朋友到贵州采风,因为游客爆满,在等位吃饭的时间他画了一张水墨写生。我没亲见方楚雄这样做过,但从侧面可以验证他肯定是会这样做的。一次,我与他的弟弟,也是我的同事、暨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方楚乔同去桂林出差,回程时在桂林高铁站吃饭,趁等位方楚乔就开始默写上午游览过的景点,一幅写生画就默写好了。

  其实说说艺术家的那点事,是更有助于我们了解艺术家们的成长之路的。一次,我与赵利平在此书中提到的韩志鸿一起,与李劲堃叙谈,当时畅销书作家费勇也在。叙谈中韩志鸿说到,他在小学读书时喜欢画画,他母亲当时在暨南大学附属小学教书,就带着他携带画作去请教当时的同事美术老师,他现在想起来这恐怕就是李劲堃了。他们一对上话,果然如此。李劲堃说,在暨大附小工作时,一些同事和学生还不屑地说他一个大学生还来小学当老师,他当即霸气地回答道:“你以为我会在这里一辈子?!”没过两年,他就考上广美中国画专业的研究生了。这便是志气与才气做基础才有的底气。可见闲谈之中说事见人。

  说作品,那自然是赵利平的拿手好戏了,此书少不了要评艺术家的作品。你看他评林蓝的作品,说许多人都会觉得林蓝很现代,作品很有装饰性,但现代感的背后却有着对传统艺术十分执迷的内在元素,那就是宋画的影子。林蓝喜欢宋画中那种墨线细勾、色彩层层渲染的技法,又喜欢那种造景布局呼应绝妙、画面细节周密不苟与饱满端庄的情调,更喜欢那种在创作情绪中贯穿着空灵与静意,表现出严谨与诗意的结合。这便是类似于钟嵘评诗的那种索源溯流的评论法了。

  又如评李劲堃,则说他的山水画总是在传统国画的外貌下隐含着许多其他画种的元素,远看是诗意的唐宋风韵,近看又有着西方光感、色彩等艺术构成,再细看又发现其中还应糅合了浮世绘的装饰美感,进而长久欣赏时,则可感知其内核依然是传统的中国艺术本质,只是他不断地把这种中国元素分解重构,并综合各种表现技法把景物进一步重组、浓缩与融合,形成一种富有探索性和充盈着表现主义视觉冲击的艺术面貌。这评价如果没有几分深入理解和艺术功力,也是做不到的。

  他还评过赵红雨的版画,说她摆脱了传统版画的成规,大胆创新,运用各种硬性、软性的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如树皮、麻绳,卡纸、墙纸,乳胶、塑形膏等,采用拼、贴、涂、刻、撕等灵活的技术,使各种材料的各种肌理融入画面,自由放松地表现出画面质感的丰富性和观感的趣味性。这又有点跨界评论的味道了。

  实则,赵利平一直在跨界,他评过书法,评过陶瓷艺术,评过雕塑,自然还要评各种收藏品。可惜的是,此书讲收藏少了点,如果加上些收藏家的故事就更有意思了。不过,就很少的几篇,也已经将他的收藏理想与艺术之梦表露无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