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以生面死,由死悟生

——读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4月02日        版次:A11    栏目:阅世·初心见    作者:

  

  □邹思颖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一(16)班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曾经写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先生把死亡看得很轻,同时又赋予了它最盛大的意义:它是一场盛大狂欢的落幕,又是另一个节日的开启。在我们满身风雪地跨过世间所有山河湖海之后,迎接我们的是一场长久的休息。2010年末,史铁生告别了地坛,告别了我们,也告别了病痛,扭过身去赴这一场节日;他一生中遭遇了无数的苦难,却独把死亡看作节日,以自己的从容回应苦难,以自己的了悟迎接死亡。“死亡”这个阴郁的词,在史铁生这里好像突然间变得明亮起来。

  王开岭在《精神明亮的人》这本书里也多次谈到了死亡,有些沉重如山,令人难以呼吸,有些则如清风拂面,将感动长留心间。

  其中一篇《我们无处安放的哀伤》记录下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悲恸与绝望。在这里,我们看到课堂上无数明亮未知的眼神黯淡下去,无数个活泼泼的生命倒在废墟之下,永远消逝在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土地上。与史铁生先生的“静候”死亡不同,这儿的死亡来得突兀又惨烈,人们被它打得措手不及;在这里,放弃生命与决不放弃生命同样伟大,不坚强与坚强同样可爱,遇难者与幸存者都令我们放声悲哭;在这里,随死亡消逝的不仅仅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一方土地的活力生机,更是一代人的故乡记忆。死亡,是那么的浓黑,让人艰于呼吸视听。但是,人可以被毁灭,不能被打败。“即使死了,也要活下去。”这句话让我顿悟死亡的意义之一是让我们重新认识到生命的尊严与价值。由死悟生,死亡肃穆而庄重。

  与死亡联系最紧密的地方大概就是墓地吧。作为逝者的安居之所,什么样的墓地可以让死亡变得易于接受?“一个人死了,我以为最好的方式便是葬于自家宅院的一棵树下,连坟、碑也不要……”在另一篇《谈谈墓地,谈谈生命》中,这样温馨的语句,让我想起淞沪会战中一位丈夫写给妻子的遗书:“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来日海清河晏,山明水秀,若有清风拂面,便是我来见你。”四季流转,清风时时吹拂,树木生生不息,若将重要的人儿葬在树下,风过树摇,满树都是他的思念在响。这是多么美好的想象,多么温暖的慰藉。原来心中有爱,死亡也能这般浪漫而轻盈。

  既然死亡是一场必然来临的节日,那就让我们以生的态度面对它。理解死亡,醒悟人生。     (指导老师 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