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天河湿地公园照明设施缺乏,入夜游园不便?专家称——

​湿地公园不提倡夜间游览 以免惊扰动物栖息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4月07日        版次:A08    栏目:    作者:鄢敏、罗仕、严艺文

     目前,路边导览标识仍为大观湿地公园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鄢敏 罗仕 严艺文

  

  日前有市民报料称,占地47公顷的天河湿地公园内照明设施缺乏,入夜后漆黑一片,市民想散步却不敢轻易走进去。

  现场究竟是什么情况?目前的建设情况是否符合湿地公园管理标准?羊城晚报记者近日走访了天河湿地公园,并采访了公园管理单位及园林规划专家——

  

  现场直击

  

  栈道木板有松动

  共享单车被弃林中

  

  天河湿地公园位于天河智慧城高唐新建区东部、大观路西侧,背靠旧羊山,南接车陂涌的支流杨梅河,总占地面积约47公顷。曾用名为“大观湿地公园”,2019年经天河科技园管委会申请,更名为“天河湿地公园”。

  晚8时许,夜幕降临,记者来到公园入口处,现场并无明确的进出口标识。通过旁边的“智慧城综合防控大队大观湿地公园值班室”牌子,记者才确认此处为湿地公园所在地。除了值班室的灯光,公园内部没有其他明显光源。

  借助两侧马路的灯光和月光,依稀能辨别人行栈道、水源、树木、木凳等现场实物。记者偶遇市民郭女士,她提醒记者,公园栈道有些木板不太牢固,走路的时候要小心。郭女士家住天河湿地公园附近,偶尔会来公园走走,“这里有一个比较大、还不错的湖,但环湖的路没有修通,都是断头路,所以体验感一般。”

  随后,记者来到位于高普路与华观路交界,广州高科科技园旁边的绿地。栈道入口立着导览牌,显示此处为“大观湿地公园”。人行栈道的地板上,每隔50米会有一盏地灯。但灯光比较微弱,部分地灯损坏没有亮光。

  当晚,记者在公园绕行近一个小时,所见行人不多,步入公园深处则看到有共享单车“倒在”树林里。一名常来公园钓鱼的市民告诉记者,这里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灯了。

  

  专家介绍

  

  湿地公园建设

  与一般公园不同

  

  城市湿地公园缺少游览照明设施,是否符合建设要求?对此,著名风景园林规划专家、华南农业大学热带园林研究中心主任李敏教授表示,从安全角度考虑,城市湿地公园一般不提倡开放夜间游览。“湿地公园可以在主要道路节点上安装适当的照明设备,但数量上并无特殊规定。”

  李敏强调,湿地公园与一般的城市公园性质不同,建设标准也不一样。“对湿地公园来说,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是放在第一位的,其次才是为市民提供游憩活动场地,能满足白天一般的观光游览即可。”李敏指出,湿地公园里有大量的两栖类小动物、鸟类和昆虫等,它们在夜间也需要休息。“过于明亮的灯光和嘈杂的活动噪声,会破坏动物栖息的生活环境,因此不提倡夜间游览”。

  同时,李敏还谈道,对生态型公园绿地的服务内容不能有过度期望,有些要求是无法实现的。他特别指出,湿地公园甚至园路宽度和密度都要有所降低,因为密集的人群活动会对植物和动物生存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

  对于市民提出的湿地公园夜间光线不足、栈道有木板松动及共享单车随意丢弃等问题,李敏建议相关部门要提高资金投入和管理水平,定期对园容园貌进行维护和保洁。此外,他也呼吁市民多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园林管理和保洁工作,有助于全社会提高生态意识及改善公园服务。

  

  园方回应

  

  提高管理水平

  标识正在制作中

  

  事实上,天河湿地公园是天河区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悉,天河湿地公园于2013年9月开工,2015年建成,2016年7月2日正式向社会开放。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可容纳近3000名游客,这也是“广州首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此前报道显示,天河科技园管委会提出,要将湿地公园建设成为天河的生态名片。

  针对市民反映的问题,记者联系到天河科技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回应,栈道木板松动、单车丢弃等问题会马上安排人跟进处理,之后会提高管理水平。而对于路灯不足的疑问,他们则表示湿地公园绿道没有安装路灯,主要是从生态景观角度考量。“地灯亮度过高会导致反射,反而对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另外是有野鸭水鸟安家,不利于动物休憩。”但是,他们会维修并适当增加地灯。

  同时,天河科技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做好天河湿地公园一整套标识方案,正在按流程推进中。未来,公园里的导览、指引会更加明确、完善。

  记者了解到,今年2月,天河区出台《推动广州天河智慧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聚焦环境品质提升,力争打造国际一流生态景观。其中,打造四季有景的城市大道,推进大观路门户公园、华观路中轴公园等环境景观工程建设是接下来的目标。

  

  知多D

  

  湿地公园设计理念主要基于围绕活用现有资源,实现水质净化、雨洪调蓄生态循环。公园结合地势因地制宜开挖出连串具有沉淀、氧化、净化、稳定等作用的湿地泡为海绵蓄水体中心,与可渗透广场、可循环材料栈道、透水绿道等共同构筑雨水收集净化系统。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综合措施,实现水体洪涝调蓄与生态自净功能。

  湿地通过大量低维护成本又充满乡野之美的海芋、再力花、水葱等植物,实现吸收、过滤、稳定水质功能,并与野鸭、水鸡等动物相映成趣,构筑起花谷景观、花园绿道、亲水栈道等生态景观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