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与“实”之辨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考古工作中。新发现一座遗址是不是文献中所记载的那座城,是需要不断考证的。历史时期的城市一般有文献记载,但大多语焉不详,大部分仅留有地名。虽有前人考证,但多数并未开展考古工作。要确定它的名字,必须先确定其时代,之后才能开展有的放矢的定名讨论。 从秦汉考古看,最合适的研究对象当是文献记载丰富、考古工作开展甚多的都城长安。我们以汉长安城为例,来看看“名”与“实”之间的考证问题。 在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同一事物会存在不同的认识。历代遗留的汉长安城图有很多,现存最早的是北宋吕大防的《长安城图》,此外还有南宋的程大昌、元代的李好文、明代的马理等均对汉长安城图进行了绘制。对这些图考察可发现,历代学者在汉长安城图的绘制中,无论是城市形制,还是详细内容和标记,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如城墙、宫殿、水系、城门等,都不尽相同。 对汉长安城遗址的正式考古开始于1956年。当时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专门的考古队,对长安城进行调查、勘探和发掘。我们发现60多年来,在不同阶段的考古工作中,所绘城图的很多细节都有差异。 除考古学者外,历史学、历史地理学者也分别研究并绘制了汉长安城图。如武伯伦《西安历史述略》中的《汉长安城遗址范围及地形图》、陈桥驿《中国六大古都》的《汉长安城遗址示意图》、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的《西汉长安城内宫室分布图》,等等。从这些汉长安城图来看,不同背景的学者所绘制的城图具有较大差别,如北宫位置、长乐宫内路网、明光宫位置等。 经过多年的考古工作,不同阶段绘制的汉长安城图中的大多数细节,都在考古发掘后得到了或多或少的修改,甚至重构。一些早期的考古资料,在后来的工作中也被逐渐修正甚至否定。 我们已经在汉长安城中给很多遗址提出了定名,但这可能仅是学者个人的意见。到现在为止,在长安城遗址内并没有发现“长安”“未央宫”“长乐宫”等文字材料。那里一定就是“长安”吗?图中的“长乐宫”“明光宫”等标注,难道就不会有其他可能吗? 一座城市的考古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认识的过程。考古资料本身也是一种文本资料或文献资料,也是由学者做出来的。因此,今天的考古资料并不一定是“板上钉钉”。默认考古资料绝对可信,并在研究中放心使用是很危险的事情。 目前经调查和发现的秦汉城址已超过774座,其中绝大多数只是简单地调查过,极少数城址开展过勘探,经过发掘的城址更少。然而,多数城址都有历史“地名”,其定名的根据基本都是文献、传说。这些名字,虽言之凿凿、久盛不衰,但实际上可能没有经过考古,更没有发现显示其名的文字,所以严格来说,这些名称都是不确定的。 但是,如果说在长安城没有发现“长安”二字,就不能叫“长安”了吗? 从学术研究的逻辑看,我们常说“孤证不立”,但也说“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因此如何判断、以何种逻辑判断,还需不断进行学理的思考。科学研究需要假设,考古学同样需要假设。对城址的定名,现在看来基本都只是假设,与大家期待的“定论”还存在距离。(文字源自南汉二陵博物馆“考古广州·名家讲坛”。整理:福袋)
-
即时新闻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瑞谈城址的定名
城市考古中的“名”“实”之辨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4月10日
版次:A07
栏目:讲演录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