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复兴 那天中午,在天坛长廊最北面入口处等人,一个年轻的姑娘,拉着一个拉杆箱从下面走了上来。入口处,有台阶,也有一道斜坡,方便残疾人摇着轮椅上来,也提供给小孩子在上面疯跑或当滑梯的一个游乐玩具。 姑娘是沿着斜坡上来的,上来之后,把拉杆箱放在我的面前,径直跑到前面,请一位游人帮助她拍照。姑娘身穿浅咖啡色的薄呢大衣,拉杆箱是紫罗兰色,拉杆上挂在一个明黄色的礼品袋,几种颜色交错,跳跃得很是打眼。我看了一眼礼品袋,上面“宫廷八件”四个行书大字很醒目,是颐和园听鹂馆出品的特产。 拍完照,姑娘回到她的拉杆箱前。我指着这袋宫廷八件,好奇地问她:你这是刚逛完了颐和园,又赶到天坛来的呀? 姑娘说:不是,我昨天去的颐和园。今天待会儿就回家了。 明白了。和她这样把天坛当作北京之行最后一站的外地游客,有很多。天坛离着北京南站近,坐高铁方便,尤其是京沪线和东北线的游客,一般都会这样安排,时间紧凑合理。 我问姑娘是哪儿的人?她告诉是苏州的,再一次证明我的判断。 姑娘问我:天坛有寄存处吗? 我摇摇头说没有。 她指着入口处的那道斜坡,说:走这里还好,有它。不知道往里面走,方便不方便? 显然,是第一次逛天坛。我对她说:你要是逛祈年殿和圜丘,那里有好多台阶,拉着行李箱,不大好走。你要是不去那儿,里面都是平地,好走的。 她摇摇手中的门票,说:可我都买了看祈年殿的联票。然后,叹口气说:怎么没有个寄存处呢? 大概是来天坛的外地游客多,而且,逛天坛的,和等火车的不一样,等火车,一会儿就进站,不会等的时间那么久。逛天坛的时间都会很长,像你这样都带着行李箱,放在一起,寄存处得有多大的地方才行呀! 我这样解释着,好像我是天坛的工作人员,在为天坛找辙,在拙劣地自圆其说。 每一次到天坛来,都会看到这样拖着行李箱的游客,到了节假日更多,有的不仅要拖着行李箱,还带着孩子或老人,逛一圈天坛,尤其是到祈年殿圜丘,爬上爬下的实在不容易。为什么不设立一个寄存处呢?占地方是必然的,天坛并不是没有空地,进东门内垣,左侧便有一处现成的房子,原来是卖纪念品的礼品商店,最近装修一新,红墙红门,变身为“天坛福饮”,专卖咖啡饮料和甜点了。其实完全可以变成寄存处,计时收费,不见得比“福饮”少挣钱。如果觉得寄存处不如现在红墙红门的“天坛福饮”门脸好看,可以将寄存处放在后面,后面的空间很大。当然,也完全可以把门脸设计得和“天坛福饮”一样好看,这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没准还会成为天坛的一道新的景观呢。 姑娘拉着她的拉杆箱要走了,看她有些吃力的样子,箱子不轻。我忽然有点怜香惜玉似的指着拉杆箱,对她说:你要是信得过我,就把行李箱放在这里,我替你看着。我反正是在这里画画,一时半会儿不会走。 她看了我一眼,愣了片刻,客气地说了句:谢谢!还是拉着她的拉杆箱,风摆柳枝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