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已成为全球风靡的盲盒品牌 (资料图片) |
|
□唐义诚 前不久《乡村爱情》的盲盒在电商平台上线6小时即宣告售罄的“战绩”,引爆了“乡村爱情由土变潮”热点话题,同时也让大众的焦点再次对焦“盲盒文化”。 虽然说“泡泡玛特”盲盒品牌跌破千亿市值的新闻也正热乎,但不可否认,“盲盒文化”的影响力依然不可小觑。 盲盒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这么多成年人乐此不疲、沉迷其中? 或许可以从经济心理学中找到答案。 越不确定越喜欢? ——潘多拉效应 人类总是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甘愿冒风险去一探究竟。美国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奚恺元教授称之为“潘多拉效应”,主要指的是人们对未知充满好奇心。同样,盲盒最吸引人的一点就在于,打开之前,你只能确定里面有一个小玩偶,却无法知道这个小玩偶具体是哪一款。这种不确定感涌上心头,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也吸引着人们想去弄清楚藏在纸盒里的到底是什么。 “潘多拉效应”来自于人类对不确定性的原始渴求。在诸多研究之中,科学家们使用脑部扫描技术时发现,当人们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情时,脑部纹状体就会变得活跃起来,纹状体的活跃激励我们去探索外界,并期待自己的探索能得到回报和奖励。 值得一提的是,结果的好与坏并不影响我们产生这种探索的渴求。比如,当你在酒吧里想和一个美女搭讪,无论结果是“请滚蛋”还是留下电话号码,在作出行动之前,你的脑部纹状体都会变亮。 由此可见,好奇心扎根于人类的本能中,只要是未知的事物都会让我们产生揭晓谜底的冲动。 这应该可以解释盲盒何以一直让粉丝们乐此不疲。 非要抽到“隐藏款”? ——非固定间隔强化的魔力 盲盒打开之后,大概率是平平无奇的普通款,但也有小概率是令人尖叫的隐藏款、限量款。 如果能开出隐藏款,那就是赚到,自己收藏或者抬高价格卖出都很值。闲鱼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泡泡玛特”的盲盒商品中,涨价最迅猛的“潘神”隐藏款盲盒原价为人民币59元,闲鱼价却达到人民币2350元,狂涨39倍;而“molly”隐藏款原价为人民币59元,闲鱼均价为人民币1350元,涨幅达22倍。 虽然抽到“隐藏款”的概率并不高,但是偶尔获得一次“隐藏款”的体验却让人难以忘怀。这种不确定性导致的“间歇性强化”,对于重复决策具有最好的强化作用。 “非固定间隔强化”是一种随机奖励机制,最容易导致成瘾行为的产生。心理学家斯金纳早年做过这样一个动物实验:当老鼠无意间压到作为奖赏事件触发物的控制杆时,他就给予老鼠食物奖励。一段时间后,老鼠就会有意地按压控制杆,以获得食物。然后他逐渐改变老鼠要获得食物所必须按压控制杆的次数,他发现,如果他停止给老鼠食物,老鼠逐渐不去压杆,即使听见喷食管有响动也无动于衷。接着,他开始将老鼠获得食物所需要按控制杆的次数随机化——老鼠可能按1次就能得到食物,也可能需要按40次才能得到食物。斯金纳对固定比例与不规则的间隙奖赏进行对比。结果他发现,在奖赏间隔不规则的情况下,消除既有行为需要的时间最久——只要有机会获得奖励,老鼠仍会去压杆。 所以,“非固定间隔强化”导致我们对“隐藏款”盲盒的期待不会消退,从而投注大量精力到购买盲盒的行为上,严重时还可导致成瘾障碍。 掂重量识盲盒靠谱吗? ——警惕控制幻觉 沉迷盲盒不可自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叫做控制幻觉。控制幻觉最早由Ellen langer(1975年)提出,指的是本来有些东西你根本没有控制力,但是你觉得自己能控制。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轮盘赌注实验,被试者在不同时间段参加了三组实验:在第一组实验中没有告知被试者任何规则;第二组实验中被试者被告知“可自己选择放赌注的位置,赌注越大,赢的概率越大,并且庄家可通过操控赌注的位置影响其他玩家的输赢”;第三组实验中被试者被告知“赌注的大小和赢的概率没有关系,庄家不可通过操控赌注的位置影响其他玩家的输赢”。 被试者在完成赌博游戏后分别收到一份问卷,让他们估计分别在玩家投注和庄家投注两种情况下自己赢的概率。结果发现,我们总是倾向于高估自己对环境的控制力,即使被告知结果是由其他人所影响的情况下依然如此。 购买盲盒的过程也很容易令人产生控制幻觉。 人们在若干个外表一模一样的盒子中进行挑选,期待自己能“中大奖”,抽中隐藏款。网络上也会有很多人分享抽中隐藏款的小技巧,比如掂重量、体会摇晃盲盒的感受等。这样的选择过程让人们产生了控制幻觉,认为自己的参与行为能够决定选中隐藏款这一事件。 但我们要明白,虽然说挑选盲盒能够影响最终抽到的是什么,但是,与极低的抽中隐藏款的概率相比,这一影响就微不足道了。 收藏盲盒是病吗? ——可怕的囤积症 许多朋友喜欢囤积盲盒。也许在外人看来,这种商品其实没有什么真正的“使用价值”,但是似乎精心地收藏盲盒本身就可以带来快乐。 需要承认的是,几乎每个人都有囤积的倾向,我们都喜欢保留对自己有意义的物件。但是如果你开始对盲盒有着极端的情感依恋,有人收拾、清理或拿走你的盲盒时,你会感到非常不安或受到威胁;同时,你开始感到羞耻或焦虑,并试图隐藏你囤积着的盲盒,你就需要留意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了——也许,你患上了“囤积症”。 囤积不仅是一种不良的生活方式,还可能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且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普遍:估计有2.5%的人有这种问题。在最新的DSM-5(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中,“囤积症”被确定为一种心理障碍,DSM-5中给出的最新诊断标准是: 1.没有躯体和脑部疾病; 2.不管事物有没有价值,丢弃的时候总是感到很困难、很痛苦; 3.困难和痛苦往往源自于强烈的囤积欲望和存储困难的矛盾冲突; 4.由于囤积量过大,使生活或工作场所变得混乱; 5.囤积的物品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使用价值; 6.以上的行为引发明显的焦虑情绪,并导致出现社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 如果你或者你的亲友因收藏盲盒出现了以上表现,就值得注意了。 “囤积症”患者的并发症极多,通常存在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例如:慢性疲劳、肥胖、抑郁等。 幸运的是,囤积症是一种可以治疗的心理健康状况。所以,如果你怀疑自己或身边亲友患了囤积症,请及时就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来源:科学辟谣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