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进行各种新材料的实验 |
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制的智能穿戴设备 |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 |
羊城晚报记者 程行欢 黄婷 实习生 王翌萌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东莞人从不缺乏进取开拓的勇气。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以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太平手袋厂为起点,利用外资借船出海,实现了向世界工厂的大跨越。在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东莞再次找到了自己的全新定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占智能制造制高点,“东莞智造”的城市新名片再次获得世人的认可。在“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的主题采访中,羊城晚报记者沿着40年来东莞改革创新的足迹,寻找背后发展的脉络。 “三来一补”从这里闯出新模式 东莞太平手袋厂陈列馆,位于东莞虎门,是纪念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的专题陈列馆,于2019年12月18日落成启用。当年的一家手袋生产小厂,以惊人的勇气率先推开了东莞外向型经济的大门,带动了整个东莞乃至全国的工业发展,是东莞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的重要标志。 走进纪念馆,记者在现场看到,馆内展览面积500平方米,采用独特的陈列布展方式,175米的展线,采用场景化、情景化和信息化手段,将当时太平手袋厂的生产设备21台、手袋78个、档案资料65份、老照片100多张及各类生产工具配件等500多件老物品组合陈列,全景纪实再现太平手袋厂的加工生产、日常管理等细节,展现了太平手袋厂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故事要从1978年7月讲起,彼时国务院颁布《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经广东省外贸局、省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引荐,港商张子弥来到东莞县二轻工业局,为自己手袋品牌寻找生产成本更低的地方进行转移生产。 在太平服装厂,张子弥为女工们出了一道题,要求在没有任何图纸和说明的情况下,复制一个欧美流行女式手提袋。太平手袋厂陈列馆馆长黄良仁介绍称,“两位员工熬了一个通宵,最终赶制出手袋,张子弥先生对于太平服装厂的技术和效率感到非常满意,决定开展来料加工业务”。 在运营机制方面,太平手袋厂实行按件计酬,打破了大锅饭。现场导览员告诉记者,当时张子弥考虑到手袋厂的产品质量好,但效率不高,于是打算效仿香港的加工厂采用按件计酬方式,员工的积极性由此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大家通宵达旦地生产。 资料显示,在广东省一般学徒工的平均工资才25元/月的时候,手袋厂员工的工资已经达到了六七十块钱。展板显示,据张子弥回忆,当时有个工人一个月领了70元,不敢花,说领导干部一个月才60元,有的才38元,“我比领导拿得还多,哪一天厂里要把钱要回去,花光了怎么办”。 改革开放就像开弓射箭,不会回头。作为太平手袋厂第一批员工,苏秀仪充分享受到了手袋厂发展壮大后带来的生活巨变,她告诉记者,在太平服装厂的时候,她每个月工资只有32元,到太平手袋厂之后她的工资一度涨到了100多元,“大多数员工都享受到较好的生活品质,比如我当时从蛇口购置了一台三角牌电风扇,价格是430元,还采购了17寸黑白电视和洗衣机”。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太平手袋厂的厂长和职工们以“敢试敢闯,敢为人先”的精神,饮上了对外加工贸易的“头啖汤”,也见证了整个东莞乃至全国的“三来一补”工业的起步,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次创业”走向国家科学中心 从太平手袋厂纪念馆走出,采访团途经广深高速管理中心,了解了该条高速的建设故事和对沿线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东莞成长为“世界工厂”,广深高速功不可没。然而,这也只能代表过去的成绩,下一站采访团到达的松山湖科学城,则代表了“二次创业”后东莞的新未来。 2020年1月17日,“请叫我松山湖科学城”的文章刷爆朋友圈。位于东莞松山湖的中子科学城正式更名为松山湖科学城。在此之前,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东莞推动松山湖建设中子科学城,研究物质材料微观结构。 散裂中子源(CSNS)装置就像“超级显微镜”,是研究物质材料微观结构的理想探针。在东莞建立一家“中子工厂”意味着在这里将通过特殊的装置“收集”中子,为我国材料科学技术、生命科学、资源环境以及新能源方面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研究手段。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副主任金大鹏向记者介绍,中国散裂中子源是各种高、精、尖设备组成的整体。建设内容包括一台负氢离子直线加速器、一台快循环质子同步加速器、一个靶站,以及供科学实验用的中子散射谱仪。装置各项设备的批量生产在全国近百家合作单位完成,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有力促进了我国相关科技领域高科技的发展。 2018年,CSNS在东莞建成,填补了国内脉冲中子应用领域的空白,使我国成为继英国、美国、日本后全世界第四个拥有脉冲式散裂中子源的国家。在CSNS进入正式运行阶段以来,装置围绕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取得了多项成果,已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等期刊发表文章,为部分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界需求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散裂中子源进入正式运行阶段以来,装置运行稳定可靠,加速器质子束流打靶功率提高到100千瓦,提前一年半达到设计指标;用户申请非常踊跃,通过多轮开放运行,共完成国内外科研与产业界的课题400多个。 让前沿基础科研进行产业转化 更名后的松山湖科学城,在东莞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出台多项政策下,已经协同深圳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平台。在这一平台上,除了中国散裂中子源,记者也走访了邻近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这一实验室布局有前沿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核心板块,同时致力探索“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 近三年来,实验室的四大板块基本完成,已布局十大前沿科学研究方向。随着实验室不断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这里成立了东莞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研究院,与东莞塘厦镇共建了科技成果产业化中试孵化园区;与中国航发集团共建了联合工程中心,与钱学森实验室共建了太空材料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等。 在实验室的样板工厂,记者看到最新锂电池材料的研发与生产车间。在电动汽车赛道大热的情况下,如何解决锂电池成本与续航能力的问题,成为全球研发的热点。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黄学杰告诉记者,他们从2015年开始进行锂电池的最基础研究,目前已有研究成果出炉,样板工厂进行的小批量生产,产量已达每天500公斤。 “然而此时的产品并不是商品,科学家也不知道怎么成立创业公司,将产品成果转化。”黄学杰表示,接下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将与一些企业成立联合基金,进行风险投资,完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整个锂电池产业链培育。“三年之后,新的锂电池技术将实现量产,届时电动汽车成本在续航里程不变的情况下,成本将下降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