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电影中出现了诸多大师的珍贵影像 |
|
羊城晚报记者 何晶 5月10日晚,西南联大纪录电影《九零后》在上海举办首映礼,导演徐蓓出席映后交流会。影片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摄制,云南润视荣光影业出品,将于5月29日全国公映。 纪录电影《九零后》或许是“明星阵容”最强大的影片,他们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许渊冲、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让子弹飞》原著者马识途、著名翻译家杨苡、著名翻译家巫宁坤等16位为当代世界和中国作出巨大贡献、平均年龄96岁的西南联大“九零后”学子,他们在大银幕上为观众们讲述当年的故事,呈现出一代大师的俊逸风骨。 回溯西南联大求学时光 在抗日战争时期,南开大学遭受空袭,清华、北大也危在旦夕。为了避开战火,三校南迁昆明,共同组建“西南联合大学”。一时间大师云集,人才辈出,一段传奇历史由此展开……导演徐蓓和西南联大的缘分始于2016年,当时她准备拍摄5集纪录片《西南联大》。2018年,《西南联大》在央视纪录频道和腾讯视频播出,在没有任何预热的情况下引发广泛关注,豆瓣评分高达9.4分,是2018年豆瓣最高分纪录片之一。 电影《九零后》可以视作纪录片剧集《西南联大》的姐妹篇,影片从个体视角展开叙事,镜头前的“九零后”老人各自回首在母校的求学时光,生动地讲述他们求学时光的往事,还原西南联大的本貌。对他们来说,西南联大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鲜活如初的青春记忆。 2019年,徐蓓开始策划筹备纪录电影《九零后》,“一开始我们有很多美好的设想,比如主角有哪几位,希望能拍摄他们的生活,但在后来的接触中,我们发现其中有三位老人已经离世,还有一些身体欠佳,住在医院里……策划了一圈之后,我们只好回到纪录片的原点,很多材料和口述,只能按照之前纪录片的版本进行。”徐蓓说,“这或许是老先生们最后一次对着镜头讲述他们的经历,他们值得这样一种仪式感——就是让我们用最好的音响和视觉效果,用最好的环境,在黑暗中静静地观看他们的故事。” 虽然先生们年事已高,但每一位都牢牢记得自己的学号,这也给徐蓓很大的触动。“在我还没有起草电影文稿的时候,我就想好了结尾,要把先生们说出自己学号的画面组合在一起,我希望影片的落点是一个个鲜活的人,而不是宏大叙事。” 呈现鲜活生动青春故事 在影片中,100岁的著名翻译家杨苡仍然像是一位年轻的少女,有自己的小爱好和好品位,经常用播放器听求学时就喜欢的英文歌,甚至还会说起自己年轻时的“小暗恋”。另一位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更为有趣,“我们采访许先生,每次说到同学,他总会说对方有一大堆问题,比如说巫宁坤英文很好,可是法文很差。后来我问他,您的同学里究竟有没有让您特别服气的?许老马上回答说,有啊,杨振宁!”徐蓓说,许渊冲先生很有意思,内心很丰盈,而这也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共同特点。 镜头下的先生们都“直言不讳”,比如前一个镜头是一名理科生在说:“西南联大的课程不够系统,学不到什么东西”,下一个镜头就变成了文科生说:“西南联大是历史上最一流的大学,有一流的老师,一流的课堂!”此外,还有老先生回忆自己的“初恋”往事,“只想远远地看看她,但不想和她说话。”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片中有一段两人携妻子前往瑞典领奖的珍贵视频,他们共同接受外媒记者采访,用流利的英文作答。拿奖后,两位先生各自写信感谢恩师吴大猷,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这一代老先生们不仅学养丰厚,待人处事也非常温润。在他们二十出头的时候,已经有非常独立的思想,但又非常纯粹,这是我自己在这四年和老先生们的接触中最大的收获,他们让我反省自己。这也是我拍这部电影的初衷,希望呈现老先生们在西南联大时的状态,呈现有血有肉的个体。”徐蓓说。 现场有观众提出《九零后》如何与当下的90后、00后“对话”时,导演徐蓓说:“这部片子中每个人呈现出来的那种青春的狂狷,还有他们当时的心理状态,他们的爱情,其实跟我们走过的路都有投射,他们就是我们的镜像。” 在影片北京首映礼上,著名导演郑大圣对主创团队表示敬意:“在此之前,我们只能通过西南联大的先生和学子们的回忆或日志,从文字和想象中去追慕西南联大的风华,但在《九零后》公映后,我们终于有机会藉由电影的语言,在大银幕上直观地感受他们的故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顾春芳教授认为,纪录西南联大这段历史有特殊的意义,“需要永远留在我们民族的记忆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的一笔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