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电动车“上楼入户”为何屡禁不止?

业内人员表示,解决电动车燃爆风险不能靠一禁了之,要做好社区充电桩位和停放区域的规划、管理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5月13日        版次:A03    栏目:    作者:徐振天

    

  羊城晚报记者 徐振天

  

  近日,成都某小区电梯内电动车起火并导致多人受伤事件发生后,有公众再次呼吁禁止电动车上电梯、禁止电动车上楼充电,不过,也有一些电动车车主发问:“不带回家充电,我能去哪充?”

  针对交通工具使用权益和公共安全之间产生的矛盾,业内人员指出,面对电动车的爆燃风险不能只是一禁了之,电动车上楼充电屡禁不绝的背后,还需多管齐下,在加强社区消防安全教育、监督管理的同时,也要做好社区充电桩位和停放区域的规划、管理。

  

  纠结:“不带回家充电,我能去哪充?”

  

  据中国自行车协会发布的数据,到2020年年底,中国的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接近3亿辆。未来,随着这批电动车的电池逐渐老化,其中将隐藏着危害极大的爆燃风险。除了自然老化和外力碰撞外,这种爆燃风险更多地出现在电动车的充电过程中。

  一般情况下,高层小区电动车车主的充电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电动车(电瓶)上电梯入户或者在楼道充电;“窗外飞线”到一楼,插排接线充电;到小区非机动车棚集中充电;地下车库非机动车集中处充电。对于多数不具备客观条件的社区而言,前两种充电方式更为普遍。

  记者在广州走访发现,电动车车主群体普遍遇到了充电和安全两难的矛盾。一位通过“窗外飞线”的方式为电动车充电的住户告诉记者,他家住在四楼,电动车上的电瓶不能拆卸下来。“电动车车棚离我这栋楼有十几分钟路程的距离,楼下的店铺不愿意提供充电服务,小区里也没有电动车充电桩。但凡有个可以方便充电的地方,我也不想通过窗外搭线的方式充电。”

  “近几年电动车电池爆燃的新闻看到过很多,但是明知道不安全,也只能这么做。”一位习惯将电瓶拆卸带回家充电的电动车车主表示:“平时放在客厅里也挺忐忑的,但我们能做到的只能是尽量去选择购买大品牌、有口碑、质量有保障的电动车,定期检查维护,(这样)安全性会更高一点。”

  对于电动车能否上楼充电的问题,广州的多位物管工作人员均明确表示不可以。而对于在哪充电的问题,在没有设置公共充电区域的社区,有管理人员表示“最好在小区外充好电再回小区”,在有公共充电区域但数量有限“供不应求”的社区,管理人员表示可以“多跑几趟,排队等候。”面对此类情况,记者走访过程中,部分电动车车主纠结发问:“不带回家充电,我能去哪充?”

  

  建议:要多管齐下,不能一禁了之

  

  早在2017年12月,公安部就发布了《关于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加强火灾防范的通告》,提出要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行为,应当将电动车停放在安全地点,充电时应当确保安全,严禁在建筑内的共用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处等公共区域停放电动车或者为电动车充电。

  为了禁止电动车上楼充电,目前,国内也有小区在电梯内布置了AI智能摄像头监控,当识别到电瓶车进入电梯后,电梯便会停止运行。不过,尽管有“黑科技”加持,也有物业人员向记者透露,对于拆卸蓄电池提上楼的行为,目前的技术手段还无法监管,只能依赖物业管理人员的巡视、提醒和居民公共力量的监督。

  针对交通工具使用权益和公共安全之间的矛盾,有物业管理的从业人员指出,面对电动车的爆燃风险不能只是一禁了之,电动车充电是刚需且使用频次高,电动车上楼充电屡禁不绝的背后,要想完全堵住上楼的路径并不现实,还需要多管齐下,在加强社区消防安全教育、监督管理的同时,也要做好社区充电桩位和停放区域的规划、管理。

  在广州,也有社区划设了电动车充电桩,但据记者观察,目前其普及度还有待提高。记者从某品牌充电桩供应商处了解到,解决高层小区电动车充电难的问题,需要物业牵头布局,根据自身小区的特点,划定非机动车充电处,引入充电桩。“有的小区在地面建车棚安装充电站、有的在架空层安装充电站,也有人车分流的小区,可以在地下车库安装充电站。”

  在产品质量方面,也有相关方提议,应建立和完善电动车生产标准体系并依据法律约束生产厂商的行为,通过强化电动车生产厂商的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加大对电动车成品的质量抽检力度,增加电动车充电设施的质量检验要求,严格禁止个人对电动车私自改造的行为等,从根源上减少电动车消防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