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暗影 小时候,家里穷。早上吃番薯,中午喝稀饭,直到晚上才能正儿八经地吃上一顿结结实实的白米饭。母亲说,以前我大哥小的时候更苦,整天吃番薯,偶尔才能吃一顿放一把米煮的稀稀拉拉的番薯粥,一周才能吃一次干饭。 我一度将一天吃几顿番薯作为衡量一个家庭家境贫富的标准,我常问小伙伴们:“你今天吃了番薯没?”若对方说这一天都没有吃过,我就会露出羡慕的神情,双目发光,仿佛对方家里有矿。 没想到,二三十年过去了,如今城里人居然都乐滋滋地天天啃番薯,还像捡到宝似地吃起了我们当时拿来喂猪的番薯叶。世界变化真快。我竟也怀念起当年的穷日子。 记得有一年端午节,我因为饿,去偷吃了隔壁屋兰姨家的一个粽子,结果挨了一顿打,从此牢牢地记住了母亲关于“人穷不能志短”、“做人要先苦后甜”的教诲,再没拿过人家的“一针一线”。又因为有一次偷吃家里厨房里的白砂糖,我不小心踩翻了搭脚的小凳子,摔伤了手,却争取到了“有零食吃”的权益——后来每逢日历尾数一、四、七号,父母趁圩(赶集)回来,都会给我带一颗两分钱的糖果吃,由此我又明白了“会闹的孩子有糖吃”的道理。 那些穷日子教会了我不少人生大道理,也让我学会节俭过日子。 我父母是极为节俭的。家里常常是一条毛巾用到发黄了、破了洞都舍不得换新的;我们内兄弟穿的衣服虽不至于踵决肘见,却也是大哥穿了给二哥穿,二哥穿了给三哥穿,最后“传承”给最小的我。甚至哥哥们用过的课本,也会“传承”给我——好处是我可以提前看到上面的习题答案,当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时,我总能轻松答出,让老师投来赞许的目光,让同学们露出钦佩的神色,也因此让我越发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学习很用功,常考班里第一。教数学的王老师曾夸我:“全班同学就是一碗萝卜,你是漂在上面的、难得的一块肥肉。”为此我思忖了很久,我明明瘦得像根麻秆,老师为何如此比喻?莫非那时老师也穷得跟我们家一样买不起瘦肉吃? 因为成绩好,很多同学都愿意跟我做朋友——希望我能辅导一下或直接抄我的作业。我很乐意,去同学家做功课,我能享受到相当热情的款待,比如一顿香气四溢、扑鼻而来的红烧肉,尽管肥瘦肉的比例是9:1,但那泛满闪闪红油光的味道,却让我难忘至今;还吃过一位同学自家冰箱“生产”的绿豆冰棍。就像莫扎特说的:“贫穷造就了饥饿,也造成了英雄。”我觉得自己不偷不抢,靠自己的本事解决了“饿”(馋)的问题。 但节俭也成了穷日子的“后遗症”。如今虽说不上大富大贵,家里也早就脱了贫,但母亲年事已高,仍坚持“苦”着过日子。比如她极度地节约用水,洗衣、洗脸用过的废水总是拿桶蓄下,用于冲马桶;每次乡下探亲回来,她总会为了省下三五块搭摩托车的钱,硬是扛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气喘吁吁地步行大半小时回家。 在省城工作的我有一次给母亲快递了几只大闸蟹尝鲜,不知是山区路途遥远还是什么原因,母亲收到时发现死了一只蟹,她觉得扔了可惜,就一并蒸了来吃,结果导致急性肠胃炎,花了好几百块医药费。我趁机好好“教育”了一下我妈。但她在电话那头应了一声,想必依旧是“我行我素”,反过来还时常对我这个“月光族”语重心长地说:做人要懂得“先苦后甜”,节省点过,才有备无患。 大概母亲就是“君子固穷”,仍安于《浮生六记》中所说的“布衣饭菜,可乐终身”。我有一次带母亲下馆子,让母亲点菜。她拿着菜单本子,边看边摇头,一时指着这个菜说贵,一时指着那个菜说自己去市场买食材回家做只需花一半的钱……全本看完,居然一个菜也没点成。 虽然我总“指责”母亲不能太苦了自己,没想到若干年后身为人父时,我竟也开始对孩子苦口婆心、言传身教:不要浪费,要节约,粒粒皆辛苦呀;要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啊;要懂得“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跟着母亲,其实我们早过惯了“穷日子”。
-
即时新闻
过惯“穷日子”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5月23日
版次:A08
栏目:
作者:明光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