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不得已的歉疚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5月25日        版次:A11    栏目:    作者:黄惟群

  □黄惟群[澳洲]

  

  我家有一猫一狗,猫比狗来得早。

  猫从朋友家要来时,刚出世一星期,灰白两色,四只小脚藏在肚子下,走起路来一摇一摆,像一团绒毛。

  家里来客人,小猫也不甘寂寞,一拱一拱,拱到客人身边,挨着大腿或靠着脚掌温顺地躺下。女士小姐少不了一声惊吓尖叫,可随后,又漾一脸笑容:“多漂亮的猫呀!”继而捧在怀里,爱不释手。

  那猫确实漂亮,不仅漂亮,还可爱。长大些后,自己在园里晒太阳,捉蝴蝶,一蹦一跳,爪子挥来舞去。没有老鼠,它就袭击鸟雀,院里的草莓被它看管得完整无缺。时常,我们一家去屋后公园散步,叫它或不叫,只要看见,它就跟着我们走,走走停停,玩耍一番,然后再赶上,有时还会奔跑到我们前面,横地一躺,露一肚雪白的毛,“咪咪”叫两声,叫得轻柔,示意我们和它亲近温存一番。

  它也有淘气时,因家中有小孩,怕它身上有跳蚤,不让进屋。偶尔一两次,见人不备,它会一窜而入,赖在桌底下不走,也会偷偷上桌吃一两口菜,那时,照例被我一顿打。可它不记仇,打它,骂它,照样和我亲密无间。

  猫两岁时,家里来了条狗,一条小狗。

  那狗是我外甥放学回家路上遇到的,正独自徘徊街头。是条名狗,长毛,白色,这样的狗,绝不会被扔掉,一定是家里逃出来的。外甥给了它一块饼干,它就跟着走了十五分钟路,赶都赶不走。

  它“离家出走”,而后“有奶便是娘”,我从心中瞧不起它,但因正需一条狗看门,便把它要了来。

  猫狗是仇家。且那猫在自己的领土上,突见一位“外来户”,自然怒目相视,嘴里发出“呼——呼——”刮风一样的声音,随时准备厮杀。

  开始,狗自觉新来乍到,占它地盘,理亏三分,于是摇头摆尾,一副友好或讨好的样子。猫可不吃那一套,闪电一般,一爪子上去,狗鼻上一条血迹,那狗跟着像丧家之犬,夹起尾巴便逃。

  然而,狗毕竟是狗,意识到自己强大过猫后,先是龇牙咧嘴地对着猫吼,凶恶不可言状。先奏得逞,而后看准机会,突如其来,箭一般向猫冲扑过去。猫被惊得拔腿一蹿而上栅栏,惊魂未定,可对着狂吠的狗,终是冤情难申,纵有万千怒气,从此不敢再与那狗同居一院。

  鱼与熊掌必取其一,或留猫,或留狗。

  问朋友,朋友说,当然留狗,猫有何用?!

  可我做不了这无情无义的决策,于是不闻不问,任其自然发展。

  猫是回不到自己的领土了。开始,它每天跳到栅栏上,叫两声,我便开门出去,把它抱下,赶走狗,喂它一些吃的,后来,它两三天、三四天回来一次,再后来,不见踪影了。

  曾去找过它,在屋周围,在它经常出入的地方,可是没找到。

  “是它自己要走的。”我始终这样告诉自己,始终不去细想。

  一天半夜,妻子突然把我推醒,说:“猫回来了,听见叫声了。”

  侧耳听,什么也听不见,可心里却不再踏实,大冬天,还是穿衣开门出去。

  月色如洗,没有猫影。

  “你做梦了。”回屋,我对妻子说。

  妻子没吭声。之后,翻来覆去,无法入睡。

  “也不知它睡哪里,吃什么……还活不活着?”久了,她说话了,轻轻、缓缓,声音被叹息与伤情浸透。

  一个傍晚,陪小儿小女在后院玩,忽见栅栏外一条灰影一闪而过。猫,是我家的猫!冲到栅栏前,探出头去——是它,它还活着。

  “咪咪。”我放开嗓子叫。

  它停步,回头望我。

  “咪咪,到这来。”我继续叫。

  它依然望着我,却不动,一动不动……一阵后,回过头去,毅然地回过头去,毅然地迈开了继续离去的步子。

  它不认识我了?不想再认我了?

  一跃而出栅栏,朝它追去,边追边叫唤。

  它像没听见,沿着长长的干枯的河,兀自往前。我奔,它也奔,我走,它也放慢脚步,始终离我一丈之遥。

  不敢相信。把它从小养大,和它一起玩耍,可如今,两年的情感化为尘土,它视我如路人。

  它想去哪,是否有了新家?

  “咪咪,咪咪。”我继续叫,继续跟着它走。

  终于,它停下了。

  我走过去,把它抱起来。它让我抱了,但没发出以往温柔亲近的叫声。我拨过它的头,朝向我,它不看我,把头又扭过去……

  “是你自己要走的,是你自己要走的。”我把它搂在怀里,腮帮贴住它的脸,一边抚摸,一边自语……

  终于,它抬起头来了,望着我,叫了,终于叫了……叫声拖得长长,充满委屈,像哭泣,像在告诉我这些天来的苦楚、孤独和凄凉。

  忍不住了,良心上掩覆的最后那层自欺欺人的纸破了,情感喷涌而出:“对不起,咪咪,是我把你抛弃的,我知道,我知道……”

  ……

  几个月过去了。如今,咪咪每天回来一次,不去后院,只在前门叫两声,我便开门出去,抱抱它,和它玩一会儿,喂它一些吃的。

  但还是没把狗赶走,没有。

  人呀人,一生该有多少不得已而起的歉疚,对猫如此,对狗如此,对人又何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