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志航 4月21日晚,惊悉舒乙先生逝世。在工作室里看着他十七年前的留言笔记,心情沉痛。 2004年12月2日,舞蹈家姚珠珠女士陪同舒乙先生,到访我在建设大马路老式住宅楼里的工作室。舒乙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很儒雅,散发着学者风范,不怒自威。 我向两位前辈介绍了选择在这里做工作室的初心,以及我对工作室功能和调性的诉求。与活泼开朗、快人快语的姚老师不同,舒乙先生在我介绍的整个过程中一直不苟言笑。我想他可能见多识广,根本不觉得我这里怎么样吧。 坐下来后,按照工作室的“规矩”,我还是问舒乙先生能否就工作室的观感留言?想不到他欣然答应,我赶紧将大开速写本做的留言簿递上。 他思考片刻,提笔写下—— 我喜欢这间红黑 我爱这个民居中的小玩艺 我欣赏这种有点浪漫的气味 总之 在玩中求趣 在趣中找那点意思 不枉在人世间走一回 来自北京的 舒乙 2004.12.2. 这位当时的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的留言,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充满情趣。在我准备合上留言簿之际,舒乙先生说还要盖上印章,但当天没有随身携带印章。 我说不要紧,已经很感谢了。他说一定要盖上印章再送我,结果走的时候干脆把留言簿带回酒店,盖上印章后,次日让工作人员送回我的工作室。 之后,我们就很多话题畅聊。关于我四十多岁才转型搞艺术创作,舒乙先生看着展柜里的奖杯和奖牌说:我们很相像,都是半路出家,干的不是原来学的专业,但因为热爱,以及用心与天赋,成果有目共睹。 舒乙先生告诉我,他60岁才开始绘画创作,不到两年,有关机构就举办了他的作品学术研讨会。舒乙先生给我展示了他的几幅作品,其中一幅画有北京四合院屋檐的一角,表示对四合院消失的哀悼,呼吁保护传统建筑。 舒乙先生见解独特,他说艺术创作从小培养、科班出身的,大多难免匠气;成年转型的,反而多出大家,一如鲁迅先生说的:“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神结想,一挥而就。” 与舒乙先生聊天中,不难发现他对中国现代文学馆所付出的心血。他告诉我,中国现代文学馆馆徽是他的创意,之所以选择“逗号”,意味着没有完结。 十七年前的这段往事,成为我一生的记忆。如今,舒乙先生不在了,他给我留下的文字,书写文字的笔迹,在我生命的深处,凝聚成温暖的能量。
-
即时新闻
忆舒乙先生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5月25日
版次:A11
栏目:
作者:区志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