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区正迎来更辉煌的将来 羊城晚报记者 梁怿韬 摄 |
策划/孙璇 刘云 统筹/刘云 陈玉霞 设计/杜卉 指导单位:广东省房地产行业协会 智库支持单位:连接汇 广州创新社区治理发展研究院 文/羊城晚报记者 梁栋贤 刘云 “这几年,黄埔区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对于熟悉黄埔区近五年发展的市民来说,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印象。 黄埔区近几年发展的快,不只是停留于市民的印象,而是有实质性的数据支持:根据2020年广州GDP数据,黄埔区以3662.67亿元的GDP总量位居全市第二,自从2015年原黄埔区和原萝岗区合并后,黄埔区超越越秀区成为广州GDP第二大区,亚军位置已连续保持了6年。2020年黄埔区GDP增速为4.1%,位居全市第三,增速前两位的南沙区、增城区的经济体量都比黄埔区小。 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更猛的可能还在后头:黄埔区如今正借力城市更新,谋求更大的发展。 城市更新实施速度全市第一 1489万平方米的建筑,若是摊平来看,相当于近15平方公里、2000余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而这,仅仅是2020年黄埔区旧村拆除的面积。 2020年,黄埔区旧村拆除面积达1489万平方米,创下历史之最,拆除面积占过去十年的78%,城市更新实施速度全市第一。2021年,黄埔区更提出坚决推进66条旧村拆迁攻坚,实现“首开区”全部开工,全年拆除旧房1583万平方米,改出“黄埔新天地”的目标。 为什么黄埔区近几年城市更新推进力度这么大?因为黄埔区发展前景虽好,但也有发展瓶颈,比如城市发展空间资源紧张、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产城村混杂、公共服务设施不足,而对土地利用率不高、配套设施缺位的旧村和部分老旧产业园区更新重建,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为此,黄埔区城市更新局今年公布了《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城市更新专项总体规划(2020-2035年)》(决策征求意见稿)(下简称《规划》),明确黄埔区未来建设世界知识城、湾区创新源、国际人才港的总体定位。 在《规划》当中,黄埔区未来15年的发展大计初显雏形:改造总用地面积达484.17平方公里,涉及全区16条街道和1个镇,至2035年,全区更新规模预计达到40-45平方公里,其中全面改造用地规模31-34平方公里,微改造用地规模9-11平方公里。 “一带、四区、四中心”空间布局 黄埔区未来的城市更新怎么进行? 《规划》提出“一带、四区、四中心”的空间布局结构,推动形成四大片区之间特色鲜明、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创新空间新格局。 “一带”指黄埔沿江产业发展带,以珠江、黄埔东路沿线地区为核心,串联广州第二商务区、广州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开发区西区、穗港智造特别合作区,承接的是与珠江新城、金融城、琶洲等中央商务区域连接的功能,通过重点产业平台的建立和城市更新项目的推动,导入特色化产业功能,引导产业结构升级,打造沿江科创走廊。 “四区、四中心”包括黄埔港、科学城、知识城和生物岛四个板块,四个板块定位特色鲜明。黄埔港板块定位为大湾区现代服务创新区,以黄埔综合服务中心为发展核心,打造服务港澳的新贸易创新中心。科学城板块定位为大湾区制度创新先行区,以黄埔政文中心区为核心,打造产城融合的城市生态创新板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智造中心。知识城板块定位为大湾区知识创造示范区,围绕知识城核心区、九龙大道沿线创建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生物岛板块定位为大湾区生命科学合作区,以生命科学产业为核心,打造世界顶尖的生物医药研发中心。 差异化更新战略筑就发展蓝图 黄埔区这么多板块同步进行更新,会不会带来同质化严重的内部竞争? 根据黄埔港、科学城和知识城三大城市更新板块的不同特征,《规划》提出的差异化更新战略或许可以很好地避免这种情况出现。 知识城板块旧村和低水平建设的产业园区较多,城市更新将采用以园区建设为导向的增存联动模式,以土地征收和旧村改造相结合的增存联动的土地整备模式为主,支撑重点产业园区的建设。 科学城板块有比较好的高新企业基础,将采用以产城融合为导向的片区统筹、空间整合的模式为主,重点整合片区内零散改造主体用地,优化功能布局。 黄埔港板块老城区特征明显,城市特色资源丰富,但周边可拓展空间有限,将采用以活力营造为导向的老城更新模式,以黄埔大道-黄埔东路为轴线,通过聚焦旧厂改造、结合旧城更新和老旧小区微改造给老城注入新活力,加快导入知识经济、总部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 整体目标是通过城市更新改造,全面提升黄埔区的城市综合实力、产业发展动力和城市宜居活力,支撑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如今的黄埔区,正借助城市更新的力量,酝酿着下一个15年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