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从广东红色文艺中读懂:

鲜活的中国,务实的广东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6月30日        版次:A11G    栏目:访谈    作者:傅修海

  傅修海(华南农业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闽江学者)

  

  羊城晚报:在您看来,广东的红色文学有什么特征?

  傅修海:广东红色文学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既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写出与时代共振的作品,又能把具有今天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域色彩、历史特征、生活经验融入其中,呈现出广东地方文化和风俗习惯,让红色文学变得更加多元而饱满。

  不同的广东革命文艺工作者,做出的贡献也不一样。比如黄谷柳的《虾球传》,主题上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写底层少年是如何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游击队战士,把成长小说与革命文学兼容并包、高度融合在一起。这部小说有着浓郁的南方色彩,地域上纵横粤港澳,将岭南文化区的人物活动、日常生活传神地表现在小说里。这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非常难得。

  关于丘东平的写作,可以说只有去过潮汕地区,你才能体验到他笔下人物野蛮彪悍的性格,还有那种甚至带有残忍性质的战争叙述风格。丘东平就在红色文艺探索性写作中,连带把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一角写出来了——这也是中国。蛮武有力、血性认同、不怕牺牲,这是红色文艺传达出来的底层声音与革命呐喊。

  羊城晚报:广东红色文艺的影响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傅修海:广东对中国红色文艺最大的影响,就是突出的务实精神。广东红色文艺工作者做了很多实际工作。因此,广东红色文艺呈现出鲜明品格:鲜活的中国,务实的广东。

  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最需要的是理论宣导。杨匏安、朱执信等人就在这个时候,及时在报刊上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当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了解世界格局,杨匏安又编写了《西洋史要》。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时,还曾专门要人家把这本书带给他。诸如此类,对早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导也是广东红色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为重要的是,广东本身就是红色文艺的策源地之一,这里既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起点,也是中国大革命时期的焦点与热点。有革命,肯定就有宣传,有宣传就有文艺,尽管可能早期作品不成熟、比较粗糙,但广东红色文艺还是走在了时代前面。

  革命是一种政治实践,是做实际工作的,红色文艺也不例外。这正是广东红色文艺的光荣传统与宝贵品格之所在——务实、讲成效。要认识广东红色文艺本身的生态和价值,不可只单纯从艺术角度去评判革命文学作品,还要从革命文艺理论的传播、红色文学活动的开展等多角度加以考察。也只有这样,才更有助于我们今天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厚植革命文学情怀,并一代代传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