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董淑猛:

用“心”消除偏见 以“爱”治愈麻风病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7月17日        版次:A04    栏目:榜样的力量 两优一先 典型风采录    作者:陈卓栋

     董淑猛与麻风病人聊天谈心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陈卓栋 通讯员 江组宣 开平宣 谭耀广

  

  扎根江门开平市玲珑医院17年的董淑猛,早已把医院当作自己的“家”,居住在这里的麻风病人,就是他的“家人”。17年来,他和妻子努力让玲珑医院从“封闭”走向“开放”,让社会了解并接纳麻风病人。

  日前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他,最希望的事就是社会能够正确认知麻风病,给予麻风病人应有的关爱。

  

  一个念头与麻风病人“结缘”

  

  提起玲珑医院,老一辈的当地人都会联想到“麻风村”。数十年来,不少麻风病人因为社会和家人的歧视、偏见,不得不搬到偏远的开平蚬冈镇玲珑村。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为了“麻风村”。

  在扬州大学医学院就读时,董淑猛曾在实习中接触过不少麻风病人,病人畸形的肢体、流脓的伤口、惊恐的表情,让他深为震撼。他回忆:“那一刻,我萌发了当麻风病医生的念头。”2004年,刚毕业的董淑猛拒绝了其他医院的邀请,来到玲珑医院。随后,他的女友徐娜也一同前来工作。

  

  卸下“防备”走进病人家中

  

  当时的玲珑医院,只有低矮的楼房、简陋的医疗设备,医院另一头的两排平房就住着数十名麻风病人,物质条件相当匮乏。

  但对于当时的董淑猛来说,更难克服的是诊疗麻风病人。他还记得,上班第一天,玲珑医院老院长张荣卫亲自示范给麻风病人看病,除了眼睛观察,有时还得触摸溃烂部位。董淑猛心里“咯噔”了一下。每次看病,他都穿着厚厚的隔离衣。下班第一件事,就是洗手、换衣服。这一切,老院长都看在眼里。

  “现代医疗条件下,麻风病发现及时,可以治愈;防护得当,不会传染。”一有时间,老院长就耐心地给董淑猛讲医学常识,讲医生的职责,慢慢开导董淑猛。

  “被亲人遗弃的病人,需要治疗,更需要关爱。只要有爱心,你就不会有恐惧感。”老院长的话让董淑猛逐渐放下心防。他找机会与病人聊天,去病人家里串门,尝尝他们做的饭菜。随着时间的推移,董淑猛内心的恐惧感荡然无存。

  

  抚慰身心让病人打开“心防”

  

  56岁的病人财叔(化名)患的是最严重的一种麻风病,已经到了晚期。董淑猛最初见到他的时候,着实吃了一惊:他的双眼已近失明,手和脚严重溃烂。董淑猛和徐娜便担负起了医治财叔的重任,一周两到三次用药水帮他擦洗溃疡。在两人的精心照料下,老人的病情逐渐好转,慢慢康复。

  在玲珑医院,类似财叔这样的病人有很多,董淑猛和徐娜就这样17年如一日,照顾他们的生活,医治他们的病,抚慰他们的心灵。

  对于董淑猛的悉心照料,心思敏感的麻风病人总会感受得到。“他们看待我们和普通人没两样,这是我们最需要的。”在玲珑医院居住了50多年的元叔说,“他们对我们很好,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自己种的蔬菜收获了,常常会叫他们来我们这儿吃饭。”

  

  建设博物馆为病人留下历史记录

  

  “老院长对我的教导,也是我希望传达给社会的。这种病不是‘洪水猛兽’,我们要给麻风病人足够的关爱。”17年来,董淑猛一直努力让病人们接触社会,也让社会了解麻风病人。组织社工、志愿团体走进玲珑医院送温暖、慰问老人;定期为老人放电影、开联欢会……在董淑猛等人的努力下,曾经对生活失去信心的麻风病人,逐渐开朗起来;同时,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开始主动关爱麻风病人。

  如今,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玲珑医院的设备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不少病人因年事已高去世,玲珑医院里居住的老人家越来越少。董淑猛希望社会不要忘记他们,为此,他正在建设一座麻风病博物馆。

  建设中的博物馆是一栋约50平方米的旧村舍。博物馆里,存放着一排排麻风病人用过的假肢、病人用来打发时间的书画乐器等。通过这些物品,参观者可以感受到麻风病人的生活状态。“我们不能忘记麻风病人,不能将这段历史抛诸脑后。”董淑猛说,自己有责任在“麻风村”即将消失的时刻,担当起历史见证者的责任,推动全社会来关爱麻风病人,消除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