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全国7.7亿人已全程接种新冠疫苗

国家卫健委:全国疫情风险总体可控,全国层面发生大规模疫情的风险较小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8月14日        版次:A03G    栏目:    作者:王莉

  羊城晚报记者 王莉

  

  1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举行。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截至目前,全国现有本土确诊病例连续19天上升,涉及16个省份;截至8月13日15时,现有中高风险地区154个,其中27个高风险地;我国面临短时间内多源多点发生疫情的复杂局面。

  米锋称,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第一时间派出由卫健委领导任组长的工作组,深入一线指导疫情处置;第一时间调派专家力量,支援地方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第一时间召开全系统会议,指挥各地紧急行动;第一时间派出20个指导组,分赴各地督促排查风险,堵塞漏洞。

  对于当前疫情形势,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表示,近期除了扬州、武汉、张家界以外,其他地市仅仅只是零星的病例报告,从这个情况看,全国的疫情风险总体可控,全国层面发生大规模的疫情风险是比较小的。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截至8月12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83245万剂次,完成全程接种的人数为77704.6万人。

  按照新冠疫苗接种的整体部署,全国各省份已经陆续开展12岁至17岁人群疫苗接种工作。截至目前,全国累计报告12岁至17岁人群疫苗接种超过6000万剂次。贺青华表示,下一步将在做好疫苗接种安全的基础上,继续有序推进12岁至17岁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接种新冠疫苗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目前根据监测分析,儿童和青少年接种新冠疫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高于18岁以上的成人,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一般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局部的疼痛、红肿;异常反应主要是过敏反应,表现为过敏性皮疹,仅有个别出现,情况也比较轻。此外,关于心因性反应,王华庆称,心因性反应是非器质性反应,不属于不良反应。家长和监护人在陪同孩子接种疫苗时自己要放松,同时也要想办法让孩子不要紧张,这可以大大减少心因性反应的发生。

  

  链接

  公众戴口罩有新要求:

  人员密集的室外也要戴口罩

  

  针对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和人群流行特征,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对戴口罩指引和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防护指南进行了修订,于13日发布了《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相关防护指南(2021年8月版)》和《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戴口罩指引(2021年8月版)》。

  与之前相比,新版防护指南中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由原来的65类增加至85类。在重点场所和重点单位方面,增加了对码头、口岸、棋牌室(麻将馆)、游船(观光船)、剧场、文化馆、体育场馆、奶茶店、教育培训机构、临时安置点等10类场所和单位的防护要求。在重点人群方面,增加了机场保洁人员、境外和境内航班保洁人员、机场司机、机场公安辅警、机场装卸工人、一线市场监管人员、专业救援人员、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导游等10类重点人群的防护要求,尤其是对境外航班和机场相关人员提出更加严格的防疫措施。

  以棋牌室(麻将馆)为例,针对此类人员密集、空间相对密闭的场所,提出对进入场所的人员检测体温和核验健康码,防止来自中高风险地区人员进入场所;降低棋牌室(麻将馆)的顾客数量和停留时间,增加牌桌之间的距离,减少人员的聚集;要求棋牌室(麻将馆)的人员戴口罩。

  新版戴口罩指引对重点职业人群戴口罩提出新要求:境外冷链食品、交通运输相关的海关工作人员和保洁员、搬运员、司机等岗位人员工作期间要全程佩戴颗粒物防护口罩;医疗机构的保洁员、护工等接触潜在污染物的人员要佩戴颗粒物防护口罩,保安、导医等医院其他工作人员要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防护级别口罩;乘务员、警察、快递员等公共场所服务人员工作期间要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防护级别口罩。

  对于普通公众来说,此前在室外场所可以不戴口罩,新版戴口罩指引则要求除了在密闭场所需要戴口罩外,当处于人员密集的露天广场、剧场和公园等室外场所时,也需要佩戴口罩。同时建议公众家里备用一些高级别口罩,当需要到医院就诊时佩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