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出伏之后迎处暑,养生“三宜”要记住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8月24日        版次:A15    栏目:    作者:余燕红

     图/视觉中国

  

  文/羊城晚报记者 余燕红

  

  8月23日是处暑节气。处暑是立秋之后第一个节气,是由夏天转秋天的过渡时期。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针灸康复门诊主任黄应杰介绍,此时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将至尾声,天气由炎热向秋凉过渡,今年“出伏”以后养生保健要注意三点。

  

  防秋乏  入睡宜早

  

  秋三月的养生方法,具体指的是立秋以后的三个月,通常指的是农历的七至九月。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秋季三个月是植物成熟的季节,霜气劲急,地气清肃。适应这种环境就应该早睡早起,晚上九十点入睡,以养“收”气;早上六七点起床,以顺应阳气舒展,使肺气得舒;适时午休。

  早晚温差大,天气干燥,细菌和病毒容易繁殖。应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以免着凉感冒;常通风,勤洗漱,少聚集,以防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的感染和传播;同时适量运动,加强锻炼,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增强肺脏器官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以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瑜伽等为宜。

  要提醒的是,处暑天气依旧炎热,人易浮躁,这时要收敛内心的火气,使之舒畅和顺。尽量避免发怒,保持良好的情绪,多亲近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

  黄应杰称,近日门诊有不少病患表示倦怠乏力。“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这就是常说的秋乏,要减缓秋乏,建议大家睡眠尤其要充足,最好比平时多增加1小时睡眠”。

  

  防秋燥  饮食宜润

  

  处暑到,天气逐渐变得干燥,很容易对肺阴造成损伤,如果不注意,让“燥邪”伤了身体,就会出现咳嗽、咽喉肿痛、感冒等问题,有肺炎等疾病的患者还可能在此时复发和加重。

  秋燥伤身,养生重点在于润肺。黄应杰建议,饮食上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百合、蜂蜜、芝麻、核桃、甘蔗、梨、糯米、银耳、牛奶等;粥品也是养肺首选,例如银耳冰糖粥、百合莲子粥等。多吃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如西红柿、鲜辣椒、茄子、马铃薯等,有效缓解人体疲倦。

  有些人因为天气炎热加上加班熬夜、精神压力大,还会出现上火、口舌生疮、冒痘等现象,这时可以吃一些排毒食物,比如海带、黑木耳、南瓜、胡萝卜、苦瓜等。多喝淡茶、蔬菜汤补充水分,保持规律作息;尽量少吃或不吃燥热、油炸、肥腻的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状。

  

  夏秋交  防病宜养

  

  临床上发现,夏秋交替时,有几类疾病多发:一是外感的疾病,如感冒、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等易发;二是心脑血管疾病,像中风、心脏病、猝死等容易突发;三是精神、情绪等疾病复发,如抑郁症、失眠症等;四是骨关节疾病易复发,如颈椎病、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炎等;五是肠胃病如腹痛、腹泻等多发。

  黄应杰称,日常生活保健在于慢养,适当的泡脚和穴位按摩以刺激人体的经穴,调节阴阳平衡,加快经络气血循环,加强对五脏六腑的调养,对体质和情绪波动较大如失眠等情况有调理效果,还可起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处暑时节,可用药材泡脚,再加按摩保健法。用吴茱萸20克、艾草20克、米醋适量,黄连5克。首先将吴茱萸、艾草和黄连煎汤取汁,放入盆中,再将米醋少许兑入其中,浸泡双足。有养阴温阳,交通心肾,引火归元之效。

  然后,按摩涌泉穴(位于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阳池穴(位于腕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等,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