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红色旅游火热,小学生特地穿上正装、戴上红领巾前来“打卡” |
广州起义纪念馆迎来不少参观者 |
红色文物见证革命历史 |
郭昉凌(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副研究员) |
文/羊城晚报记者 刘星彤 图/羊城晚报记者 林桂炎 红色旅游是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形式之一,近年已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最闪亮的增长点。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活化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用景观语言创建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在旅途中解读红色故事、激活红色热情,从而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 当前,广东正在开拓一条兼具创新性和吸引力的红色文化传承路径,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动起来,在年轻人以及家庭游客中营造红色旅游的旅游消费新风尚。在建党百年之际,广东亮出更“潮”、更亮的文化底色,加上“主动打卡”的民间氛围,形成了推动本土红色文旅持续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文脉现状:群众旅行中自发学党史 红色文旅消费选择多 用“存量丰富、形态多样”来形容广东的红色旅游资源,毫不夸张。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广东红色革命历史跨度长、事件影响大,百余年来留下了中央苏区、粤北红色堡垒、东江纵队抗战、爱国名人侨乡等数不胜数的红色资源,为红色旅游开发提供了天然沃土。 数据显示,广东目前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51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省级单位105处,革命文物的数量与级别均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评选中,广东省1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有3条入选。 当前,广东正在发挥文化和旅游业的优势,推出系列红色展览、惠民红色展演及系列宣讲活动与红色精品线路等,让红色资源全方位活起来、动起来。“主动打卡”氛围日渐浓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及家庭游客以假日旅行的方式自发学党史、主动体验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在民间蔚然成风。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全省纳入监测的13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共接待游客104.9万人次(同比增长176.7%,较2019年同期增长4.9%)。“五一”期间,“红色旅游”关键词搜索量较4月同期环比提升约7倍;对比2019年同期,红色旅游景区订单量实现约375%的增长。 在广东各地,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开发及宣传力度逐年递增,极大丰富了居民的红色文旅消费选择。以广州为例,截至目前,共普查出各类红色旅游资源619项,其中已公布的红色史迹(不可移动文物)115处,全市初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景区体系。作为广州红色资源最集中的区域,越秀区正在创建“国家红色文化建设示范区”,用一条全程约6公里的“红色文化步径”将观音山战斗遗址、中山纪念堂、杨匏安旧居、广州起义纪念馆等11个经典红色景点串珠成链,让省内外游客深深感受到广州这座城市的英雄底色。此外,广州推出的6条“不忘初心 红色之旅”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以及精心策划的红色主题巴士等,也成为市民节假日休闲出游的人气之选。 正装打卡极具仪式感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广东红色旅游消费的主体,渐渐年轻化、家庭化。苏香旭2015年就开始在广州起义纪念馆担任讲解工作,亲身见证了这一变化:“以前我们以接待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生团体为主,自2020年起,家庭游客数量全面反超,成为观众的主要组成部分。很多父母或爷爷奶奶带着小朋友来参观,也有一家三代人一起来打卡的。” 8月的一天,记者在广州起义纪念馆现场亲眼目睹了这一景象:正值暑假,当天馆内几乎一半以上的游客是青少年,其中大部分为跟随父母前来的小学生。一些孩子特地穿上正装、戴上红领巾,参观之余还不忘在馆内巨幅党旗前“打卡”留念,极具“仪式感”。 同程旅游相关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红色旅游核心人群中,40岁以下人群占比近九成,其中“00后”“90后”为主力人群。携程的统计数据也显示,上半年红色旅游景区门票预订群体中,亲子家庭占比超三成,以“80后”带娃家庭最多。 对此,广东中旅总经理罗彪认为,年轻一代正在接受比以往更加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熏陶,他们了解革命历史的途径和手段也前所未有地丰富。应当说,红色旅游只以中老年客群为主的状况一去不返了:年轻人自发的爱国主义情怀,让聆听红色故事、致敬英雄模范的“红色打卡游”成为市场主流,推动业界挖掘红色旅游更新、更潮、更丰富多元的内涵,让红色旅游变得比以往更加“接地气”。 “红色旅游及红色文化已经开始真正融入广东的许多家庭,成为一场‘心灵洗礼’。”罗彪说,近年来,随着各类高科技手段的普及与红色文化历史研究的深入,广东对红色资源的旅游开发不仅越发精品化,不少项目也更具有写实性和代入感。“红色+生态”“红色+研学”“红色+乡村”等由红色旅游延伸出来的“红色+”多元业态,形式越发多样,吸引的受众也越来越广泛。 倒逼景区修炼再出发 游客对红色旅游景区的期待和要求与时俱进,这也倒逼红色景区以更加潮流、开放的心态不断推陈出新、修炼内功。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谢莹表示,红色景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方式方法在近几年有了明显变化:“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过去‘参观+讲解’的单一体验方式,而是希望有更多元的参观体验。红色景区正在大量运用高科技手段提升自身对公众的吸引力,也致力于打造自己的品牌IP。” 记者了解到,在增加沉浸式参观体验方面,省内不少红色景区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如利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增加展览的“现场感”,策划各类沉浸式互动体验,打造红色主题话剧、音乐剧、木偶剧等。同时,在对已有的红色资源及其精神内涵不断深挖的过程中,更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跨界操作。 今年7月,“永远的红色——广州起义组曲”广东音乐赏析活动在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下辖的广州起义纪念馆奏响。这一组曲由广东音乐名家屈庆在上世纪50年代呕心创作而成,是广东音乐的第一部组曲式交响史诗,却一度被束之高阁。在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与广东音乐曲艺团的联手策划下,该曲被重新整理编排,最终得以与公众见面。 据谢莹介绍,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推出的“红色广州+”系列活动,正是通过跨领域、多形式的融合,以红色历史加音乐、话剧、电影等形式,用沉浸式体验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此外,该馆打造的“红色文化轻骑兵之追寻革命足迹”活动,沿广州起义部队(红四师)的转战路线,经花都、龙门、紫金、海丰、普宁等地一路追寻革命足迹;通过与研学机构合作,化身旅游产品设计者,策划推出了相关红色研学及党史学习教育路线,将进行系列后续研发,正努力将“红色文化轻骑兵”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让文物走出展馆,让生活与历史相连接。”据了解,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这一思路和做法,已渐渐成为省内众多红色场馆及景区的共识。“主动走出去”的红色景区,正在让党史学习教育更好地触达全省各地党员群众的“家门口”。 文脉案例:一支铁锥话革命 以情动人更“走心” 在国家文物局最新公布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名单中,广东省有四人入选,苏香旭是其中一位。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85后”姑娘的讲述对象,既非感天动地的英雄故事,也不是什么稀世文物,只是广州起义纪念馆内一支锈迹斑斑的铁锥。 别小看这支长42厘米、看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铁锥,它可是国家一级文物。以《铁锥铸信仰》为题,苏香旭讲述了一段平凡岁月中的革命历史。在1927年爆发的广州起义中,起义军、工农赤卫队就是靠着铁锥、尖串、锉刀这样极为简陋的武器,顽强对抗敌人的长枪大炮。从铁锥到如今数不胜数的大国重器,强烈的今昔对比使人动容。 苏香旭表示,在参选时选择述说这样一件平凡的武器,恰恰是因为它象征着战争年代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在2019年“八一”建军节当天,苏香旭接待了一位98岁高龄的老红军——贾献图爷爷。当她为这位坐着轮椅的前辈讲述铁锥的故事时,老人眼含泪花,喃喃道:“我用过。”这一幕,深深震撼了苏香旭的心灵。 “铁锥就像是一位历史老人,更像一座丰碑。”在苏香旭看来,只有让游客了解到最真实的历史,才能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尊重历史、崇尚英雄、自我激励。 曾多次带团前往省内各地开展红色主题游的广之旅资深导游曾玉菊也有类似的经历。她曾带过不少来穗交流的港澳学生团,这些孩子在参观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等经典红色景点时,不仅对当时的革命历史表现出浓厚兴趣,有的孩子在聆听故事时甚至会热泪盈眶,这让身为导游的她也颇为感动。 “青少年就像一张白纸,把真实的红色故事讲深、讲透,就像在白纸上画上了鲜红的色彩,这正是红色讲解员传承红色基因的光荣和动力所在。”曾玉菊告诉记者,丰富多元的高科技手段与各类沉浸式互动体验越来越多地在红色文旅中得到运用,近年来,游客从只能用眼看、用耳听的“旁观者”,变成可“亲历”历史事件的“参与者”,他们也因此更加喜爱红色旅游。但说到底,红色旅游最具持续性的吸引力,始终在于革命历史本身带来的情感联结:“真正用心讲述的红色故事丝毫不会枯燥,最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 文脉前瞻:“红色+智慧”方兴未艾 观众靠科技扮演英雄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红色旅游出游人数超过1亿人次,整个“十三五”期间,红色旅游在国内旅游市场中维持11%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建党百年的历史契机下,全国各地都在加大红色旅游开发力度,用“红色+生态”“红色+民俗”“红色+研学”“红色+乡村”等多种融合业态拓宽红色旅游的市场覆盖,这当中,数字化科技成为红色旅游加速发展的强大助力。 走进声光电技术环绕的高科技红色场馆,依靠当下流行的VR、全息投影、5G等技术手段的辅助,观众可以观看革命故事、感受“枪林弹雨”,甚至可以和小伙伴一起组队,在高度还原的历史场景中尝试角色扮演,当一回革命英雄,深入感受革命事件的历史意义。这样的玩法带有“潮”“酷”以及深度探索的意味,让红色旅游越发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今年4月,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的红色文旅护照正式发行,这一展示广东红色文旅资源及互动功能的新型智慧文创产品,内部嵌有RFID芯片,游客可通过线上学习+线下打卡+专题研学的沉浸式互动,在常规的文旅活动中叠加“游戏”“游乐”等多重体验。据悉,广东红色文旅护照涉及全省21个地市、30家红色文旅单位,护照配套打卡系统,可激励游客“打卡集章”、进行线上分享。 据悉,广东中旅在今年发布了“粤里红”小程序,为党性教育、廉政教育、乡村振兴旅游等提供集食、住、行、培训于一体的“指尖智慧服务”。通过小程序,可一键预约党史参观、红培课程及红色专家,一部手机即可玩转行前、行中全过程。据旅行社方面介绍,今年以来,旅行社企业红色培训业务增长达十多倍:“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可加倍提升红培业务的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市场。” 综观全省,红色文旅数字化升级方兴未艾,各地红色景区及目的地纷纷致力于打造智慧化博物馆、智慧化景区,推动“红色+智慧”体验创新。业内人士认为,新一轮数字化转型正在极大地改变红色旅游消费的市场格局,除科技外,游戏、旅拍、红色旅游演艺等新生代元素也被更多地融入红色旅游当中。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广东红色旅游景区项目产品及基础设施将迎来全新的调整升级,进一步助力红色旅游引领全民“新风潮”。 专家点评: 红色旅游应适应 “年轻化”发展趋势 广东是一片红色热土,一向领风气之先。省内多地都曾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留下浓重的笔墨,红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今年是建党百年,红色旅游蓬勃发展,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多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各地市亦不甘落后。如中山市不仅推出10条红色旅游线路,还打造了“红色文化网上行”网络公益项目,推出红色IP手绘H5创意长卷等,以红色遗址为载体,推动红色旅游与研学旅游、文化旅游等相结合,让红色旅游持续升温,红色产业也逐步形成。 当前,提升旅游品质是红色旅游景点自身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将红色景点串点成线,实现特定区域内红色资源的优势互补,这有利于形成品牌效应。应推进省内红色旅游资源的串联,推动跨省联动,并带动区域内其他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发展。 此外,提升红色旅游品质要遵循保护性开发、永续性利用、开放式发展、产业化谋利等原则,展开深度、广泛、系统的融合。要培育一批广东红色文化主题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复合型旅游产品,推进红色旅游与优质自然生态、特色历史文化、广府民俗风情、新型旅游业态等融合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红色旅游的特殊功能,再现当年历史,鼓励游客互动。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有一些景点虽开始注重游客的主观体验,但主要的展现形式仍为瞻仰革命烈士、参观革命文物、浏览革命人物生平事迹等,缺乏生动、活泼、有意义的体验项目,无法使游客在与红色资源的互动中真正放松身心。一些红色旅游景区布局设计不合理,存在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跟不上、纪念品单调等问题,制约了游客的文旅消费欲望。这都需要着力改进。 要推动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将“红、绿、古、俗”相结合,让红色旅游同会展旅游、节事旅游、研学旅游、旅居度假等市场对接,这有利于将广东红色旅游打造成为真正吸引游客的特色旅游。 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也要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建议进一步探索“互联网+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推进智慧景区改造和智慧博物馆、“5G+文化旅游”建设,引导打造更多5G+VR等智能化的应用场景。以“云旅游、云展览、主题教育馆”等红色数字产品,结合旅游直播、短视频、社区内容等创新方式,讲好红色故事,使之与红色旅游“年轻化”发展趋势相适应,从而吸引更多年轻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