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市区的社区医疗机构如今非常密集 |
在特殊时期,社区医院承担了不少防疫任务 |
策划/孙璇 刘云 统筹/刘云 徐炜伦 陈玉霞 文/羊城晚报记者 梁栋贤 图/羊城晚报记者 陈秋明 上午十点半,喝罢早茶,冼伯和邻居的老友分手,转入了几百米外的社区医院。刚进门,冼伯就和门口值班的保安打了声招呼。“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来这里看一两次病,不少人都熟悉了。” 冼伯说。两年前,冼伯还是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如今有这样的转变究竟是为什么? 全科服务 减少看病麻烦 “方便!”说起现在频频到社区医院看病的原因,冼伯言简意赅。 社区医院离冼伯家就只有五分钟路程,基本是下楼遛个弯就到了。看病的人也少许多。而他住在外围区域,去市中心大医院的来回交通时间至少三个小时。大医院里总是人山人海,虽然如今已经是按照预约时间看病,但等候时间往往还是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加上拿药和来回的交通时间,就算什么都很顺利,看一个病至少需要半天;而在社区医院里面,往往等两三个人就能轮上看病了,加上拿药和来回交通的时间,就一个小时左右。 社区医院里有专门对接他的医生,每年一次的免费体检也是在这家社区医院里进行,接诊医生对冼伯的情况很了解。“不像在大医院,医生一天估计得看上百个病人,有一位医生,我在他那里看病超过一年了,我的情况他还总是记错,每次去看病,还要将自己的情况再说一遍。医生无奈地跟我说,长期经手的病人有上百个之多,实在没有办法准确地记住每个病人的情况。” 对于慢性病比较多的长者而言,社区医院里的全科医生,还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以冼伯为例,他有高血压、退行性的关节病变,耳朵也不好,在大医院里,这些病分属不同的科室,要挂三个不同的号才能把病看完,如果运气好,能挂到同一天的号,得在医院待一整天,运气一般的话,就只能分三天去看病了。而在社区医院则不同,这里有不少全科医生,同一个医生就能把所有的药配齐,很多长者在社区医院内还设置了健康档案,有专门的医生跟进管理,这些基本固定的医生熟悉看病者的情况,会根据他们病情的变化对药方进行微调。 精细服务 满足保健需求 不过,对于很多人来说,开始来社区医院看病,还是因为去年开始肆虐的这场疫情。 杨女士是一位三岁孩子的妈妈,她住的是一个新建的大社区,开发商按照规划要求配套了社区医院。“孩子刚出生就开始来社区医院,不过仅限于打预防针,现在的孩子金贵,因此有大病小病我们都会带孩子往大医院跑。”杨女士说,“直到去年。”当时孩子突然肚子疼,如果按照往常的习惯,大家肯定又会带着他去大医院,不过当时大家又担心大医院里面可能有肺炎病人,孩子这么小怕被传染,因此破天荒第一次带他去社区医院看病。 “以前去大医院看病,到处是人头涌涌,其实我也担心孩子们之间会互相传染,社区医院里面的人群密集度低很多,连上看病和拿药的时间,不到一个小时就搞定了。医生也挺有耐心的,问了很多孩子的日常情况,帮我评价了孩子的发育水平,还教了我一些日常保健的知识,而在大医院,等着看病的人太多了,看一个病人可能只有几分钟,看到后面还在排队看病的人龙,医生根本没有机会多聊几句。” 对于类似冼伯这样的长者,社区医生给他们的保健建议更多,冼伯告诉记者,医生会给他不少关于饮食、运动等不同方面的保健建议,很多建议都有帮助。 便民服务 满足慢性病患者看病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现行的医保政策对社区医院有所倾斜。 据了解,在广州,职工医保的参保者在基层医疗机构普通门诊的药费及诊疗费的报销比例可达80%,比其他医疗机构45%的报销比例高了一大截。 在疫情期间,实施医保支持慢性病长处方和“互联网+”复诊政策的基础上,广州市医保局还及时推出常态化措施,将慢性病长处方调整为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放宽至3个月,让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医院一次可以针对自己所患的慢性病拿到三个月的药,大大地方便了慢性病患者。 大小医院联手补齐社区医院短板 小病、慢性病可以在社区解决,大病、急病怎么办?大小医院联手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在天河区天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看到,这里是中山三院的联盟医院,现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遇到大病或急病,这里建立了完善的转诊机制,可将患者快速转至中山三院。 这种大小医院联动的模式在广州市内非常普遍,如银幸颐园(赤岗)养护院内的康复医疗中心就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共建康复病区。白云区则与南方医院部分比较偏远的地方合作共建分院,让外围区域的患者也能更好地享受三甲医院的高水平专家服务。 大小医院之间联盟的成立,可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防治结合”,建立和推动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 设立社区医院 需要更多居民的宽容 虽然社区医院给周边居民带来了不少方便,但也有居民只欢迎步行五分钟距离的社区医院,不欢迎小区内的社区医院。 不久之前,番禺区某小区的空地要建设社区医院(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遭到了部分小区业主的反对。反对的业主认为,该服务中心的建设未经过环评,服务中心的停车场和绿地均和小区业主共用,容易致使小区业主与服务中心病人零距离接触,增加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对此,番禺区的相关工作人员解释说,根据《广东省豁免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办理的建设项目名录(2020年版)》,利用现有建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属于豁免手续办理的项目,无需报批环评。而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综合医院的定位和功能不同,主要提供预防接种、妇儿保健、老年人健康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不承担危、急、重和疑难病例的诊疗,科室设置没有急诊科、感染科,也没有住院服务。 在疫情期间,社区医院是否会存在传染问题?该工作人员认为可能性很小,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在不接诊发热病人,如发现有发热等病人,会按规定流程指引或转运其到综合医院就诊,居民无需过度担心。 据了解,为了让更多居民能够在家门口享受一站式的医疗服务,不少社区正在补齐短板,用闲置物业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些医疗设施在给市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得到周边居民的更多宽容。 政策风向 广州基本实现15分钟卫生服务圈 《广州市城市更新单元设施配建指引》中提出,城市更新地区要按医疗、养老等专项规划并结合用地情况高标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提出新建三级医院用地面积原则上不低于7公顷的新指标,对基层医疗设施的配套也有相应要求。 这也体现在《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年)(修订版)》关于“网络化”的定位内。“网络化”指在中心城区设立医疗卫生服务主中心、南沙设立医疗卫生服务副中心、黄埔、番禺、花都、增城、从化设立五个医疗服务分中心这“一主一副五分中心”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以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以社区服务中心(站)和镇卫生院为主要载体,构建层级合理、功能联系的网络化空间结构,这既是实现广州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主要方式,分级诊疗也有效减缓了大医院布局的压力。 广州市卫健委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不能大病小病都往三甲医院挤,否则再多建几家三甲医院都不够。但要引导市民小病到社区医院就诊,不能靠堵,只能靠疏,必须完善基层医疗系统的布局,补齐各街镇的短板。不说核心区域,广州光镇卫生院就有31所,村卫生站931个,基本覆盖全市所有街镇,基本实现城市15分钟和农村30分钟卫生服务圈。 据了解,不少社区医院还应群众之需,周末也开诊,给周边居民带来了不小的便利。疫情期间,因为不少医疗力量被抽调至防疫工作当中,部分社区医院的周末门诊被暂停了,但羊城晚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家原本在周末开诊的社区医院的工作人员均表示,等人手能够安排过来的时候,会重新启动周末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