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以“六级工”制牵引培育更多高技能人才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9月17日        版次:A06    栏目:首席评论    作者:毛建国

  

  □毛建国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5日发布通知,开展特级技师评聘试点。这意味着,我国在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之上再设特级技师岗位等级,技能人才进入“六级工”时代。按照此次通知,特级技师应为企业生产科研一线从事技术技能工作并具备相应条件的优秀高技能人才。聘用到特级技师岗位的人员,可比照本企业正高级职称人员享受相关待遇。(据新华社电)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这一通知,不禁让人想到了历史上的“八级工”。有人说,当年的“六级工”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大侠,“八级工”基本上就是扫地僧的存在。

  “八级工”出现在1956年。在当时以工业建设为基本任务的大背景下,全国为消除工分制的弊端,将工人的技术等级和工资挂钩,分为八级工制。这种八级工制得到了普遍认可,在人们心目中,“八级工”是技艺精湛、精工细作的顶尖工匠的代名词,他们的工资甚至能超过当时的厂长。当年很多人的人生目标,就是成为一名“八级工”;只要成为“八级工”,也一定会得到社会尊重。

  如同当年一样,今天我国对技能人才也处于求贤若渴的状态。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时期。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也需要一流的技能人才。而高技能人才不是凭空而来的。如果说技能人才是一个金字塔结构,高技能人才处于金字塔的顶端,那么要想拥有更多高技能人才,首先要做的就是吸引更多人成为技能人才,然后鼓励更多技能人才苦练本能成为高技能人才。

  数据显示,我国技能劳动者达到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人,但技能人才仍常年供不应求,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1.5倍以上,人才缺口仍相当大。问题的背后,与一线工厂劳动者在社会中的地位有关。

  当年的“八级工”不仅拿着足以让人羡慕的工资,也享受到了很高的社会声望。从人生的上升渠道来看,一个人选择当工人,只要好好干,一样能够出人头地。也正是因为上升渠道的存在,所以激发了无数人以当工人为荣,努力学习技术的价值倾向。也正是因为有着一个良好的机制,很多工人对于自己的企业,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这一次人社部提出,聘用到特级技师岗位的人员,可结合实际情况,按规定享受疗养休假以及落户、住房、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优待政策。诚意满满,含金量很足。接下来就是要把这一重大政策利好落实。

  一方面,要在企业内部树立“技能人才也是人才”的观念,给予基层劳动者更多关爱。要从工资收入、晋升机制、人才拓展等方面想更多的办法,形成 “只要干得出彩,人生就会精彩”的价值导向。如果一个企业,工人再努力学本事、练技能,到最后也只能处于最底层,技能人才就很难脱颖而出。

  另一方面,整个社会也要改变观念。有一句老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社会只让某几个行业的状元处于聚光灯下发光出彩,而产业工人、技能工人,再怎么努力,在行内取得再大成绩,在社会的存在感也很低,就很难吸引真正的人才进入,即便走上了技术这条路,向上攀登的意愿和意志恐怕也大受影响。前段时间,入选中国核工业功勋榜的技术工人代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核心部件铀球的操刀人原公浦,因病在上海逝世。当我们感慨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需要更多“原三刀”时,更应该反思,如何营造让“原三刀”成长的机制和氛围。

  当然,今天的“六级工”与历史上的“八级工”,两者不同,不能简单类比。但还是希望能从“八级工”的历史往事中寻找一些启示,在企业和社会多个层面,促进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壮大,培养出更多“原三刀”式的大国工匠。